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乙肝这个疾病,听起来很可怕,但其实不然。关于乙肝病毒的防治,通过这些资料我们会对乙肝病毒的防治有进一步的了解,让乙肝病毒变得不再那么可怕,先预防,再进行科学地治疗。
(1)应采取以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在目前hbsag携带者广泛存在,传染源管理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关键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预防。我国已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此外下列人群亦为乙肝疫苗接种的适应症:①hbsag阳性,特别是hbeag同时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②乙肝高发区3岁以下幼儿;③医务人员,接触血液的人员;④多次接受输血及血制品的患者;⑤hbsag阳性者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凡是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或对福尔马林和抑菌剂硫柳汞过敏者禁用。
接种乙肝疫苗因人而异我国应用的免疫剂量和程序;①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用30μg免疫3针;②hbs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第1针为30μg,第2、3针各为10μg;③高危人群,如肾透析患者和其他职业性与乙肝密切接触者用20μg免疫3针;④其他一般易感人群(包括儿童、成人)10μg免疫3针。以上均按0、1、6月免疫程序,但新生儿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免疫效果更好。也有用0、1、2月免疫程序者。目前多主张对高危人群(尤其hbsag阳性,同时hbc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意外受hbv感染,如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入眼结膜或口腔粘膜或输入hbsag阳性血液、手术刀损伤皮肤等),一般应立即(24小时之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hbig每毫升含抗-hbs200iu以上者可注射0.5~0.7ml/kg。
目前国内生产的hbig,其抗-hbs含量为每毫升60~160iu(多数100iu),因此用量为0.075~0.2ml/kg(依含量不同而定)。剂量以能使体内抗-hbs达100miu/ml以上为度(有保护作用)。注射hbig后,要接种乙肝疫苗3针,第1针30μg,第2、3针各10μg,按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为宜。乙肝疫苗副作用很轻,多为局部疼痛,偶有红肿或硬结,可有发热、疲乏者。>38℃者1.8%,罕见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0.5/10万)。关于加强注射问题,意见不一致。由于接种3针后抗体可维持3~5年,若测定抗-hbs≤10miu/ml,加强1次(10或20μg),遇有下列情况应予加强免疫:如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特别是血透析工作者;经常接受血制品者;配偶中一方为hbcag阳性者,包括已注射过疫苗的另一方。
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如百白破、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任何一种计划免疫制品联合免疫,未见明显互相干扰作用。接种乙肝疫苗后,有5%~15%接种者无应答,不产生抗-hbs。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免疫无应答主要是于hbsag孕妇的新生儿中。孕妇血清hbv-dna含量高,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主因。也有认为无应答者已有hbv的感染。是否与hbv突变株有关,有待研究。
(2)切断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措施为:①注射器、针头、针灸针、采血针等应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20min;②预防接种或注射药物要1人1针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③严格筛选和管理供血员,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④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
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日常生活传播。研究表明, 即使病毒进入正常人体的消化道和呼吸道, 它们也会被人体的皮肤、粘膜、胃液等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所阻隔, 而不发生感染。因此, ;同事、同学之间由一般接触而传播乙肝病毒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人们歧视携带乙肝病毒的同事、同学缺乏医学依据。我们不应歧视乙肝患者。纠正歧视乙肝患者的现象, 有赖于政府部门的干预和加强健康教育。一方面, 政府部门应当根据科学研究的结论, 以政策、法规的形式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权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 应当通过健康教育, 普及卫生知识, 使更多的人了解正确的乙肝防治知识。作为普通群众, 在遇到健康问题时, 应积极向卫生专业人员请教, 而不应当靠道听途说或想象来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