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它是一种现今无法根治,致残率极高的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由于该病发病率逐年递增,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病。
日渐西化的饮食 致炎症性肠病高发
香港中文大学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黄秀娟教授在接受家庭医生在线采访时透露,据香港15家公立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炎症性肠病患者在最近10-20年间新增了30倍,病人约4000-5000人。近年,相关机构针对广州、香港、台湾、澳门等城市进行炎症性肠病统计时发现,这些城市的发病人群呈普遍上升的趋势。通过对其他亚洲国家的统计也发现,炎症性肠病在亚洲国家中日渐高发,尤其以日本的发病率极高,基本上与欧美国家持平。专家分析,这可能跟亚洲民众的饮食逐渐西化密切相关。
香港中文大学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 黄秀娟教授
炎症性肠病(IBD)早诊断早治疗可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随着炎症性肠病的高发,消化科医生及民众对此病也日渐重视。黄秀娟教授介绍,在之前,炎症性肠病的病人发病一年或是几年才到医院就诊,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致使病情出现了恶化。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现在很多病人的就诊时间已提前到发病后的4-6个月。
黄秀娟教授指出,虽然炎症性肠病无法根治,但是却可以像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一样进行有效的控制,若能早期发现,并进行规范的治疗,是可以得到良好治疗效果的。早期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或许治疗半年或1年即可较好的控制病情,可停药,并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若中晚期再就诊,治疗的时间相对较长,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还会进展到肠道狭窄、穿孔等并发症,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方面,主要以抗炎,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为主,治疗的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尤其是生物制剂的出现,被医生们称为治疗史上又一个里程牌。随着很多新药的研发,特别是具有肠道选择性的生物制剂的出现,使得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大为改善,患者及早诊断治疗,生活质量可获得提高。
长期腹泻、腹痛、便血等可能患了炎症性肠病
由于炎症性肠病(IBD)常常表现为腹痛、腹泻等症状,不少患者甚至医生都把它解释为“慢性肠炎”。值得注意的是,与普通腹泻相比,炎症性肠病较为明显的特征表现为“黏液血便”。此外,克罗恩病患者如果发病于回肠末端还容易与阑尾炎混淆。专家提醒,如果出现6周以上的腹泻情况,请尽快到医院消化科进行确诊。在诊断方面,医生通过临床症状、肠内镜及切片检查即可准确确诊。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