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大多是因为新生儿的肝脏功能不成熟而形成的。随着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加强,黄疸会自然消退。
病理性黄疸是由许多原因组成的一组疾病,必须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母乳性黄疸。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
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
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人类疱疹(EB)病毒、弓形体等,但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
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黄疸一般B超检查即可确诊。 此外,还有药物性黄疸。如由维生素K3、维生素K4、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者。
新生儿黄疸的表现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不同,新生儿黄疸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⑴生理性黄疸表现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白眼球(巩膜)和口腔黏膜发黄,有轻有重。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出生后4~6天最明显,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到第3周。
也有在两三天内黄疸即可消退的新生儿。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表现。 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现象,但父母也要注意密切观察。生理性黄疸一般都比较轻,血中胆红素浓度较低,不会影响小儿智力。
⑵病理性黄疸表现
病理性黄疸可能发生在出生后24小时以内,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或黄疸进行性加重。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分升。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还会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现,比如核黄疸。
发生时,小儿黄疸明显加重,开始表现为嗜睡,吸奶无力或呛奶,肌张力减退。如治疗不及时,随后可出现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部分患儿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儿常有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