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婴儿娩出、脐带结扎到刚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此期的特点是逐渐适应室外环境,各器官系统功能及形态发生着有利于生存的变化。那么新生儿的体温是如何调节的呢?
当环境温度改变时,新生儿的皮肤的温度感受器将冲动传入到体温中枢,引起反射性应答。温度升高时化学产热被抑制,末梢血循环增加;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则出汗,增加蒸发性散热。新生儿出汗反应较差,但不显性蒸发性散热可增加2~3倍。寒冷时,代谢、肺通气量及心博出量均增加,提高产热,同时末梢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新生儿皮肤血管收缩的反应强,但因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大,故总的保温能力差,出生后可因环境温度低而体温明显下降,可降至34℃~35℃,12小时后才回升到36℃。
温度降低到35℃以下时,当婴儿骚动及啼哭时可因肌肉运动促进代谢性产热。但化学产热的来源主要是脂肪组织,在新生儿主要是棕色脂肪的代谢产热。在化学产热过程中需要葡萄糖的参与,并增加氧耗,所以饥饿及缺氧均不利于新生儿保持体温,不利于新生儿的体温调节。
展开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