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血球老化代谢会产生胆红素,经肝脏处理后,排出体外。由于宝宝的肝脏处理胆红素代谢的酵素还不够成熟,加上新生儿血液中的红血球数量较成人多、寿命也比成人短,使得老旧红血球被破坏代谢后产生的胆红素也较多,且胆红素经肠肝循环回到血流的比例也较高,所以,容易造成黄疸,这就是常见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一、生理性黄疸
足月儿:出生后两、叁天内达到高峰,约一星期后肉眼就看不见。
早产儿:出生后五、六天内达到高峰,约二星期后肉眼就看不见。
二、看护注意
透过观察肤色变化(在光线充足处),可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因黄疸发生时,会先从眼白开始,再来才是皮肤,出现顺序是头、躯干、大腿、小腿(黄疸煺去的程度则是从脚到头)」,如果连小腿都黄黄的话,表示黄疸指数愈高,约在15mg/dl以上,她提醒,这时需要返院检查,接受抽血以检验血液中胆红素浓度,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处置,如照光处理或是交换输血。
以照光处理为例,有的妈妈以为自己在家照日光即可,不需要住院,其实照光是以特定波长的蓝光照射,使未接合型胆红素转化成无毒性的异构物,并进一步由尿液及胆汁排出,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多数宝宝是属于生理性黄疸,只要吃得好、体重正常增加、大小便正常(大便颜色请参照儿童健康手册所附的婴儿大便卡」7、8、9号);一天尿湿的尿片至少六片以上,小便颜色清澈(无青、褐色物质),妈妈就不用太担心。但若合併有以下现象:软弱、爱睡、吸吮力减弱、呕吐、厌食等;或宝宝大便呈灰白色、或是腹部有肿块时,可能是病理性黄疸的前兆,请立即送医检查和治疗。
三、喂母乳与黄疸的关系
不少人认为宝宝黄疸指数高是因为喝母乳的关系,其实是要视发生时间而定:
早发型:喂母乳的婴儿在出生一个礼拜之内,胆红素值常会徧高(可能比非母乳哺育者还高),可能与喂食方式有关,因宝宝刚出生时喝的母乳量不足,宝宝喝不够,体重增加不佳,使得体内的热量不足、水分不够。当体内因脱水而无法让肠道蠕动排出胎便,又使肠肝循环吸收了胎便中的胆红素,才使黄疸指数上升。
改善方式:增加哺喂的次数,最好以亲餵方式,让宝宝的吸吮刺激妈咪的泌乳机制。
迟发型:有的宝宝一个月大仍有黄疸,可能因母乳中某些成分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使得黄疸持续时间较久,但指数不高,且造成核黄疸的机会也不大。这时,确定宝宝的健康状况良好,且排除病理性塬因(尤其是肝胆疾病),只要持续追踪黄疸指数在安全范围内,即不需过度担心。
改善方式: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但若黄疸指数过高,可考虑停餵母乳一至两天,即可使黄疸迅速降低,之后再重新喂食母乳。
四、注意大便颜色‧即早发现胆道闭锁
是指因胆道病变,造成外胆管管腔封闭,无法让胆汁顺利排出体外,如果不及早在60天内诊治(接受葛西氏手术),胆汁郁积在肝臟,严重者可能在一、两个月内造成肝硬化,使得宝宝必须要换肝。
主要症状有黄疸持续两周以上、便便颜色呈灰白色(如婴儿大便卡上1~6号)或从黄色变得越来越白、右上腹肿大(因肝脏肿大)等,若宝宝有这些症状需尽快送医进行抽血等检查。张思玟医师提醒,胆道闭锁虽然是严重且可能致命的疾病,却可因为及早发现而及早治疗。在60天之内进行葛西氏手术,成功率(即胆汁顺利排出)将近九成;若拖到叁个月以后,约只有36%的成功率。
因此,把握婴儿出生60天内的发现黄金期非常重要。请父母平日在宝宝排便时,不忘拿出大便卡在日光或充足的光线下比对以清楚辨识;满月时,如期带宝宝接受健康检查,如果不确定宝宝便便是否正常,不要忘记将包有便便的尿布一并带至医院或用数码相机拍下,交由儿科医师再做确认,并把结果登录在新生儿大便卡筛检结果通报系统,才算完成整个筛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