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是长在结肠部位的恶性肿瘤,病因多万脂肪摄入多和纤维素不足,临床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复发多为术后随访时有血清CEA的动态升高。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结肠癌主要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
大体形态呈息肉状、溃疡型等。结肠癌可沿肠壁环行发展,沿肠管纵径上下蔓延或向肠壁深层浸润,除经淋巴管、血流转移和局部侵犯外,还可向腹腔内种植或沿缝线、切口面扩散转移。慢性结肠炎患者、结肠息肉患者、男性肥胖者等为易感人群。
病因
结肠癌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高脂肪食谱和纤维素摄入不足。结肠的慢性炎症使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有结肠息肉者,结肠癌发病率是无结肠息肉者的5倍。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瘤,癌变的发生率更高。遗传因素可能也参与结肠癌的发病。
临床表现
结肠癌患者早期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而后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腹痛,稍后出现黏液便或 黏液脓性血便。肿瘤溃烂、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水肿等中毒症状。如出现腹胀、腹痛、便秘或便闭,体检见腹隆、肠型、局部有压 痛,闻及亢强的肠鸣音,提示可能出现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肠梗阻。若瘤体与网膜、周围组织浸润粘结,形成不规则包块,有一定的活动度。晚期可出现黄疸、腹腔 积液、水肿等肝转移征象,恶病质,直肠前凹包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肿瘤远处扩散转移的表现。结肠癌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分述如下:
1、右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腔大,粪便为液状,癌肿多为溃疡型或菜花状癌,很少形成环状狭窄,不常发生梗阻。若癌肿溃破出血,继发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可有腹痛、大便改变、腹块、贫血、消瘦或恶液质表现。
2、左半结肠癌
左 半结肠肠腔细,粪便干硬。左半结肠癌常为浸润型,易引起环状狭窄,主要表现为急、慢性肠梗阻。包块体积小,既无溃破出血,又无毒素吸收,罕见贫血、消瘦、 恶液质等症状,也难扪及包块。 结肠癌往往有器官转移,远处转移主要是肝脏。淋巴转移一般由近而远扩散,也有不按顺序的跨越转移。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的几率更多。结肠癌癌细胞或 癌栓子也可通过血液转移,先到肝脏,后达肺、脑、骨等其他组织脏器。结肠癌也可直接浸润周围组织与脏器,脱落在肠腔内,可种植到别处黏膜上。播散至全腹 者,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出现腹腔积液等。
治疗
结肠癌的治疗方法是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免疫治疗、中药以及其他支持治疗的综合方案,以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手术治疗的原则:尽量根治,保护盆腔植物神经,保存性功能、排尿功能和排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手术方法如下:
1、右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盲肠、升结肠及结肠肝曲部的癌肿。
2、左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降结肠、结肠脾曲部癌肿。
3、横结肠切除术适用于横结肠癌肿。
4、乙状结肠癌肿除切除乙状结肠外,还应做降结肠切除或部分直肠切除。
5、伴有肠梗阻的手术原则,病人情况允许,可作一期切除吻合。如病人情况差,可先作结肠造口术,待病情好转后行二期根治性切除术。
6、不能作根治术的手术原则,肿瘤浸润广泛,或与周围组织、脏器固定不能切除时,肠管已梗阻或可能梗阻,可作短路手术,也可作结肠造口术。如果远处脏器转移而局部肿瘤尚允许切除时,可用局部姑息切除,以解除梗阻、慢性失血、感染中毒等症状。
肠癌术后复发病人的处理
结肠癌手术后的局部复发大多发生在手术后的半年至2年。多数病人首先表现为术后随访时有血清CEA的动态升高,以后相继出现腹部肿块、腹痛、不全肠梗阻以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肠镜、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腹部CT、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等检查证实有吻合口或腹腔内复发,伴有或不伴有其他脏器的转移。
根据结肠癌术后复发部位可分为:
1、结节性复发
指腹腔内孤立结节样复发,与初次手术结肠系膜切除不足或腹腔内转移淋巴结清扫不够引起。
2、吻合口复发
指肿瘤复发位于吻合口及其附近的肠壁,可向腔内、腔外生长,伴有或不伴有周围组织浸润。多因手术肿瘤两端肠管切除长度不够,切缘有癌细胞残留引起,或是术前灌肠、术中挤压导致肠腔内癌细胞脱落,种植于吻合口或其附近的黏膜造成。
3、腹腔内复发
是指腹膜腔浆膜表面的肿瘤复发,常为多发性或弥漫性,由于原发肿瘤已经穿透浆膜或术中癌细胞散落于腹腔、盆腔引起,腹膜腔弥漫性播散常合并有癌性腹水。
4、局部复发合并及肝、肺等组织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