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被形容为老年人的“隐形杀手”。由辉瑞健康药物部钙尔奇品牌牵头举办的“第13届钙素论坛”今日在西安举办,今年大会主题是“共话骨松,全程管理”,大会联合骨质疏松专科、骨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风湿科、老年科等领域的国内外权威专家,致力于推动骨质疏松的综合防治工作,提高公众对骨质疏松危害性的认识,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最终让中国的骨质疏松患者受益。在大会上,专家指出,中国社会老龄化的迅猛趋势,慢性病人群如慢性肾病、风湿病、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攀升,使得骨质疏松的危害日益严峻。但是,骨质疏松带来的严重危害问题仍被低估,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致死率已达20%、致残率高达50%。专家强调多学科携手诊疗、全程管理骨质疏松患者,可显著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达38.1%。专家还强调,骨质疏松的预防应该尽量前移,调整饮食、积极运动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基础措施。同时,科学补充钙和维生素D不是“老生常谈”,仍然是帮助不同年龄段、不同慢性病人群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法。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名誉主委徐苓教授主持“第13届钙素论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在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的危害日益严峻。根据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2008年发布的一份白皮书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患有骨质疏松症或骨量减少的人数将高达2866万,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5333万。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教授指出:“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威胁中国庞大老年人群健康的“隐形杀手”。除了60岁~70岁以上的老年人、绝经后妇女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之外,某些慢性病也日益成为骨质疏松高发的“重灾区”。”国内外研究显示,慢性肾病、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患者常常伴有骨质疏松。这些慢性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炎症和长期服药治疗,尤其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时,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明显增加。针对骨质疏松发病的隐匿性和发生骨折后的严重危害性这一特点,夏教授特别强调,中国亟需推行“全程管理”,联合多学科,做好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的筛查和识别,骨折后的康复和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这一系列的防治管理。此外,澳大利亚Sir Charles Gairdner医院内分泌和糖尿病科、西澳大利亚大学医学和药理学学院的Richard Prince教授在大会上指出:澳大利亚近年来实施骨质疏松干预计划,全程管理患者,涵盖早期预防、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处理以及骨折后康复治疗,现在,无论是从患者的骨密度改善情况、降低骨折和再次骨折的发生率,还是提高整体生存率等方面,病人均获益显著。
骨质疏松悄然入侵犹如“蚁穴溃堤” 骨折后致死率达20%、致残率高达50%
骨质疏松症还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年龄的增长,慢性疾病(例如慢性肾病、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肿瘤等等)的影响,都会导致骨量悄悄地、不断地流失,骨骼变得疏松、易脆,很容易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脊椎、髋部和桡尺骨远端。研究显示,50岁以上女性每3人或2人中约有1人,50岁以上男性每5人中约有1人会经历一次或多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风湿免疫科主任张志毅教授说:“从35岁起,人体的骨量就开始慢慢流失,骨量流失的过程相当隐匿,在一般情况下没有明显症状,也没有预警信号,人们并不容易觉察,很容易被人忽视。只有当人体骨量流失严重到一定程度后,病人偶然摔倒、跌倒、弯腰捡东西,导致腕部、髋部和脊椎骨折发生时去看医生才得以诊断”。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50%的人在出现一次骨质疏松骨折后还会再遭受第二次骨折,在治疗和护理上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费用高昂,疾病负担沉重。研究显示,在美国,2000万骨质疏松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高达100亿美元,与治疗心血管疾病和哮喘的费用接近,骨质疏松性骨折带来的医疗经济负担已超过心梗、卒中和乳腺癌。在中国,近年来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大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233万例次,其中髋部骨折36万例次,椎体骨折111万例次,其他骨质疏松性骨折86万例次;为此产生的医疗支出高达94.5亿美元。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大陆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将达436万例次/年,至2050年达599万例次/年,相应的医疗支出分别为178亿美元和254亿美元。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会显著增加。陕西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委、西安市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主委、西安市红会医院骨质疏松科主任曾玉红教授说:“很多人会认为,得了骨质疏松并不是立即要人命的大病,其实它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而骨质疏松最严重后果是发生骨折,这也是导致老年患者致死、致残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亟需关注骨质疏松这一问题。”骨质疏松髋关节骨折后1年内,患者死于并发症的比例高达20%,而存活者中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质量明显下降。
多学科携手,全程管理,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率可降38.1%
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绝经年龄小于45岁的老年妇女,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慢性肾功能衰竭,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等。以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为例,它导致的骨折常常不易发现。有研究显示,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绝经后妇女无症状性椎骨骨折发生率高达37%。在临床中,骨质疏松症患者往往分布在不同的专业临床科室, 临床医生往往关注原发病的诊治,而对骨质疏松的危害容易被忽视。在肾脏内科,多种慢性肾病都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而专科医生往往关注的是如何治好、控制好患者的肾病问题,而对患者是否伴有骨质疏松或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如何防治则视为骨质疏松专科的工作。而在骨科,面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多数骨科医师只是负责骨折的治疗处理,对于引起病人骨折的原发病,例如慢性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诊治,认为并不是自己的“主业”,应该交由相应的专科医生来负责处理。研究表明,我国骨质疏松患者在骨折前后骨质疏松检测率、治疗率偏低,以髋部骨折患者为例,仅在骨折前检测的只有4.3%。夏教授说:“欧美多个国家都建立了骨质疏松性骨折联合照护模式(Fracture Liaison Service, FLS),均取得了一定成果。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不应局限于某一学科,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多学科携手,联合风湿科、肾内科、骨质疏松专科、骨科、其他内科等等一起参与,让骨质疏松高危患者、骨质疏松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及骨折后患者的康复治疗以及如何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全程接受管理,共同抗击骨质疏松性骨折。根据美国的管理经验:采用FLS,可使骨质疏松患者的髋部骨折发生率下降38.1%。“
补充钙剂+维生素D,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石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名誉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徐苓教授指出:骨质疏松的预防工作应该尽量前移,越早开始越好。
骨质疏松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优于二级预防。一级预防的对象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需要补充足量的钙,应对生长发育的需要,强健骨骼,获得最佳的峰值骨量,年轻时积累的骨峰值越高,可供日后消耗的就越多,将来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也越低。二级预防的对象是针对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出现骨量减少的人群例如35岁以上的人群,应防止将来发展为骨质疏松。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如果从饮食中不能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和钙,大部分女性都会在绝经后开始骨量丢失。
徐教授说:“调整生活方式,多运动,多吃富含钙、低盐、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是最基础的保持骨骼健康的措施。除此之外,每日补充维持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剂和维生素D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认为,在日常饮食中完全就能获取到人体所需的钙量,根本没有必要额外补充。但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2004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居民每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mg,比中国营养协会推荐的成人每日钙摄入量800mg还要少400mg左右。徐教授补充道:“补钙并不是‘老生常谈’,骨质疏松虽然可怕,但它是可以预防的,每日补充足量钙和维生素D是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石。因此, 除了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之外,每天补充钙制剂是维持骨骼健康相当有效的方法”。面对市面上种类繁多的钙制剂,如何选择合适的钙剂呢?徐教授建议“应该选择同时含有维生素D、合成的高浓度碳酸钙制剂,科学使用,专业指导,从而获得人体需要的足量元素钙。”
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基石,补充足量的钙剂和维生素D,可以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