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倒综合征是指在胃切除和胃肠吻合术后,由于病人失去幽门或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胃内食糜骤然倾倒至十二指肠或空肠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由于其诊断标准不够统一,故发病率各家报道相差悬殊。据临床观察,胃切除量越多,吻合口越大,其发病率越高,而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发病率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可逐渐习惯于自我饮食的调节,以控制症状的发生,故术后时间越长,发病率越低。
倾倒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胃切除术后第1周至第3周病人恢复进食时,极少数可在术后几年才见发生。常在餐后半小时左右尤其是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后,患者感上腹胀痛和饱胀不适、恶心,时伴呕吐、嗳气、腹鸣胀气,随即有频频便意,并见连续数次含不消化食物的腹泻,大多数病人同时出现头昏、眩晕、软弱无力,甚至颤抖、晕厥,伴颜面发红或苍白以及心动过速,严重者可有血压下降。在餐后若躺卧片刻可迅速消除症状或避免发作,若在进餐中发生时,应立即停止进食,一般在1小时内症状全部消失。
倾倒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血糖和血容量:由于胃切除术后,患者失去了幽门的调节功能,残胃容积缩小,以及迷走神经切除后影响了餐后胃的舒张,以致食后大量高渗性食糜骤然倾入十二指肠或空肠,肠腔内的高渗糖和肠壁中的细胞外液迅速互相交换,以保持肠内容物和肠壁之间渗透压的平衡,并可致血糖明显升高、血容量下降和肠管膨胀。
2、消化道激素的作用:给胃切除术后患者饮4.5%葡萄糖溶液220ml,并在空腹15分钟、60分钟及120分钟后各取一次血标本,应用放射免疫法,在所有倾倒综合征者血中均可测得血管弛缓素的增加,而无倾倒综合征者则否,且给正常人静注缓激肽可产生和倾倒综合征同样的血管反应。临床观察还发现,倾倒综合征与血中缓激肽水平密切相关,血管弛缓素能增加外周血流量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并可增强消化道平滑肌收缩,因而可出现血管弛张和胃肠道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