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后期在国外十分风行,现已经形成了放射学的一个新领域。在我国近十几年,介入放射治疗已在肿瘤的治疗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种新治疗方法。
(一)肿瘤介入放射治疗方法
1、动脉灌注疗法
动脉灌注疗法就是经动脉注入抗癌药物,使肿瘤区域药物浓度增加,从而提高疗效,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目前,动脉灌注疗法已经成为治疗肝癌、胃癌、肺癌、胆管癌、胰腺癌、盆腔肿瘤、头颈部肿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不但用于不能手术病人的姑息性治疗,而且亦可用于手术治疗,使肿瘤缩小,改善手术条件,还可以用于术后预防肿瘤的复发。
(1)方法: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Seldinger插管法,即经股动脉、肱动脉或腑动脉入路,其中最容易操作的路径是以股动脉作入路,临床上应用最多。操作过程是在X线电视下进行,灌注导管选择性置入靶动脉内后,推注造影剂先行诊断性动脉造影,观察导管位置以确认导管位于靶动脉内,同时了解血管分布、肿瘤供血情况以及侧支循环等,这进一步选择插管灌注抗癌药物做准备。肝癌灌注时,要将导管头尽可能插到接近塞胃十二指肠动脉等非靶器官,以减少药物的胃肠症状,肝癌有多支动脉供血时,可以考虑经双侧股动脉或股、肱动脉同时插管灌注。治疗胃癌要将导管插到胃十二脂肠动脉或者胃动脉。当导管到位并维持好以后,即可联合2~3种抗癌药物灌注,如果进行一次性大剂量的灌注,注射完结后即可拔管,加压穿刺部位以防出血或者血肿形成。多次重复灌注时,可在皮下埋入灌注泵,与留置导管相连,从泵的灌注口穿刺灌注。对无法超选择插管的肿瘤,当确认超大型越插管失败后,将导管置于靶动脉前一级动脉,注入肾上腺素或血管紧张素II,之后再灌注抗癌药物,利用肿瘤血管缺乏α-受体或肿瘤血管发育不全,对缩血管药物无反应,同时周围正常组织血管收缩加压的特点,提高肿瘤局部血流量和药物浓度,这在超选择插管失败后的补救工作中尤为重要。
(2)临床应用:
①胃癌的灌注疗法:胃癌好发部位主要是胃底胃体的小弯侧及胃窦。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也大多沿胃左动脉分布,因此,对胃癌原发灶和转移灶同时治疗的最明智的方案应是,经胃左动脉的胃十二指肠动脉为靶血管施行选择性和超选择性灌注术。王舒宝对20例进展期胃癌作术前动脉导管化疗,根据肿瘤所在部位不同,选择胃左动脉、腹腔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肝总动脉插管,采用AF方案,一次性大剂量地灌注抗癌药,对缩小病灶,提高手术切除率、防止术中医源性扩散、预防肝转移有一定效果,有效率达65%,与其他疗法相比有一定优越性,但是,对未分化癌和印戒细胞癌疗效较差。
②肺癌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肺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和动脉内化疗药物灌注,也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其中以反复多次给药较单次给药效果好,Uachiyama等证实采用DDP单次剂量40~150mg治疗肺癌,有效率只有17%,而重复给药2~3次,剂量200~300mg,有效率可提高到76%。
③肝癌的治疗:根据大量的文献报道,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一般多采用化疗加栓塞,单纯由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效果并不理想。刘振华研究比较了经肝动脉插管灌注抗癌药物和灌注加栓塞治疗的中晚期肝癌106例患者的疗效。在53例二次以上的治疗病例中,单纯肝动脉内灌注抗癌药物9例,药物组成为须铂 100mg,5-FU1000mg,阿霉素/表阿霉素40~50mg或羟基喜树碱12mg;灌注抗癌药物加碘油栓塞22例;灌注加碘油及明胶海绵栓塞22 例。肿瘤缩小的比例数在3个治疗组中分别是11.1%、68.1%和77.2%,表明灌注加栓塞治疗效果较好。除此之外,经导管治疗的次数与病人平均生存期呈正相关,治疗次数越多,平均生存期越长。
④盆腔肿瘤的插管化疗:经皮股动脉穿刺进行髂内动脉超选择插管化疗药物灌注,是盆腔局限性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为不能耐受手术、丧失手术机会或者其他治疗无效的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继续治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