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化疗药在静脉给药过程中意外外渗的发生率为0。 1 %~6 % ,轻者为轻度红斑、局部不适或疼痛,重者组织坏死、皮肤溃疡以及深部结构如肌健和关节损伤。因此,总结和分析化疗药外渗的原因,对应用化疗药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教导和指导作用。
化疗药外渗的处理
分析化疗药外渗的原因可因护士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宣教指导欠认真、病人自身营养状况差以及意外情况造成。
作为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补救化疗药外渗、减轻病人痛苦的首要前提。发生化疗药外渗,首先要保护病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确因工作疏忽,要敢于向主管医生和护士长如实反映情况,不失时机地在最短时间内给病人正确、积极地对症处理。杜绝逃避责任,延误病人的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不可避免的发生化疗药外渗,护士一定要做到早发现、积极对症处理。一旦发现化疗药外渗,要保持镇静,立即停止输注,先不要拔除穿刺针,用5 ml 注射器连接穿刺针,缓慢回抽,尽可能抽吸出刚渗出的药液,使渗出的药液量尽量减少,而后立即通知主管医生和护士长。
根据药物性质,采取渗出部位药物封闭治疗。如为泰素外渗应用甲基强的松龙50 mg、1 %普鲁卡因5 ml 封闭 ;如为氮芥、丝裂霉素、更生霉素外渗可采用等渗硫酸钠;如为长春新碱外渗可采用透明质酸酶 ;其他化疗药外渗可采用0.4 %普鲁卡因(2 %普鲁卡因1 ml 0。 9 %NS 4 ml 配制) 局部封闭,既可稀释外渗的药液和阻止药液的扩散,又可起到止疼的作用。封闭液可根据需要配制 。
具体做法:先消毒外渗区域,将配好的溶液沿外渗边缘的周围由外向内多点注射,但要注意一个穿刺点注射完毕后将针头拔出至皮下,于皮下变换方向再刺入局部组织内注射溶液,直至该穿刺点周围都注射过溶液为止,拔除针头,再更换位置重新刺入针头,同法注射。目的是减少穿刺点,避免局部肿胀皮肤、渗出液多,造成感染。封闭范围要大于渗漏区,深浅最好在渗漏区底部,不可过浅,注射前抽回血。
除铂类化疗药,如乐沙定禁止局部冷敷外,其余化疗药外渗可给予局部冰块冷敷12~24 h ,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外渗,使某些药物局部破坏作用被灭活 。但局部用冷时,要注意观察皮肤有无红班、苍白及病人主诉疼痛加剧等表现,防止用冷不当发生冻伤。
外渗部位药物治疗。可外涂金黄膏、六神丸及蜂蜜 ;也可外涂喜疗妥,早晚各1 次,24 h 后每次涂喜疗妥前配合温水局部轻擦拭,视局部皮肤而定,增加病人的舒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