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症”,一字之差,概念却是完全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大,骨量有所丢失,骨质变得更薄、更松,是人体正常的生理老化过程。这个过程在x线片上能看到,放射科医生往往会在报告单上写上“骨质稀疏”或“骨质疏松”;很多老人会拿着这样的报告来看门诊,但这就是骨质疏松症吗?
不是所有的骨质疏松都叫骨质疏松症
虽然跟年轻人比起来,老年人的骨质一定会更加疏松,但套用一句广告词,“不是所有骨质疏松都叫做骨质疏松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病,有着骨密度数值标准:和年轻时达到的最高骨量相比,降低2.5个正常波动范围才叫做骨质疏松症;低于正常值一个标准差以上但还没有达到2.5个标准差时,只能算是骨量减少。也就是说,从骨密度数值看,先是正常值中较低的骨量,然后是骨量减少,最后必须达到相当的程度才能算是骨质疏松症。很多老人确实有骨质疏松,但严格来说是在骨量减少的范围内,如果没有发生过骨质疏松骨折,则还不能直接诊断骨质疏松症。所以,提高骨质疏松的意识是对的,也是科普宣传的目标;但也不必看到“骨质疏松”就草木皆兵,需要正规的骨密度检查才能确定。
是不是还没达到骨质疏松症就没事了呢?
然而,是不是还没达到骨质疏松症就没事了呢?也不对。如果已经出现了骨量减少,并且具有身高降低超过3厘米,有骨折史,绝经过早,或者妈妈这边的母亲亲属有过骨质疏松骨折的病史等等,就是具有了危险因素,就需要开始骨质疏松症的规范治疗。
展开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