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孩子总叹气懒得动要当心

家庭医生在线 2016/11/25 9:18:11 举报/反馈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在门诊上极易误诊。以前,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依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2、心脏扩大(X 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3、有心电图改变。4、CK_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 或cTnT)阳性。患儿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两种诊断依据,才能被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

但是,由于这个诊断标准非常严格,临床中发现有些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仅具备其中一个标准,却因为没及时得到救治而死亡。因而,最新的观点认为,只要患儿具有其中一种症状,即应先作为“疑似心肌炎”进行长期随诊。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它的特点可概括为“一大、一少、一快”。“一大”是指病情轻重悬殊大,有的患儿症状较重,但也有的患儿只出现心电图改变,或者仅表现为轻微的心慌、胸闷、善叹息、乏力懒动、面色发灰等,有些患者甚至根本没有症状。“一少”是指临床症状少,也就是说,患儿的症状相对单一,比如说,有的小儿有懒动表现,家长可能认为是食积所致。但是,家长要注意,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部分在心脏,患儿的病情可能突然恶化,出现心功能不全而危及生命。

还有一部分患儿由于年龄较小,还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痛苦。因此,家长一定要细心观察,尤其是患儿感冒过后。如果临床怀疑患儿为病毒性心肌炎,但又不完全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最好让患儿做一下必要的相关检查,如心肌酶、心肌肌钙蛋白、心电图等。

心肌炎有五个常见症状

心肌炎本来是可防的,但因为有的人忽视了心肌炎,到最后往往的影响了心脏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心肌炎防治知识,能够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然而心肌炎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1、呕吐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呕吐可将有害物质从胃排出,人而起保护作用,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技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及营养不良,时甚至发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山(MallmpWiess综合征)并发症。

2、胸痛

大多数病人疼痛剧烈甚至难以忍受,有濒死感,持续时间有时不是很长但有的时候疼痛 甚至好几天。患者服用药物也不能缓解疼痛,疼痛很难让人们承受,疼痛的感觉在患者 身上表现的都有所不同。某些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可无胸痛而表现为惫性左心衰竭,胸部紧缩感或极度虚弱等症状。

3、疲劳

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疲劳,很少有患病后更觉浑身是劲的情况,不同疾病引起不同程度的疲劳,有些疾病表现更明显,有时可作为就诊的首发症状。

4、恶心

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也可单独出现。表现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发走神经兴奋症状。

部分患者可有头晕,恶心,食欲不振,在重症患者出现心衰时,可有心悸,气短,端坐呼吸,水肿等症状。

5、发热、咳嗽

心肌炎患者在发病前1—3周,常有发热、咳嗽、咽痛、腹泻、肌肉酸癌等症状,患者中以女青年居多。

慢性心肌炎患者体征:轻者心脏不大,或只有暂时性扩大,原发感染控制后,绝大多数可自行恢复。心脏显着扩大者,说明病变广泛而严重。心动过速较为多见,心率增快多与体温升高不相称,心率过慢也为心肌炎可疑征象。心尖区第一音减弱或分裂,并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偶闻舒张期杂音,半数以上患者可有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表现,有奔马律及交替脉出现,甚至出现血压下降,心源性休克。

心肌炎患者治疗注意事项有哪些

1、预防感冒

心肌炎一般都是感冒所引起的,所以感冒可以加重心肌炎的病情,还可以使已相对稳定的症状再次复发,因此心肌炎患者应注意避免伤风感冒。一旦患上感冒,也应及时治疗,避免影响心肌炎病情。

2、充分休息、加强营养

心肌炎患者应至少休息一段时间,如果有心脏扩大的患者应至少休息半年以上,同时要限制体力活动。心肌炎患者要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以利于心肌的修复,促进病情恢复。

3、配合治疗

心肌炎患者应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不要 对自己的疾病治疗灰心。因为绝大多数心肌炎的预后良好,只要治疗得当,不会遗留任何后遗症。患者要按时服药,但也不要盲目滥用药物,应遵照医嘱,合理用药。

4、定期复诊

定期复诊对于慢性心肌炎患者应每隔一定时间到医院复诊,借助仪器检查心肌炎的情况变化,知道之后便于以后的治疗。

以上是心肌炎专家讲述心肌炎的治疗的一些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温馨提醒您如果患了病,请不要有太多的心里负担,保持良好的心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才是维护健康之根本。心肌炎在采取治疗的时候,还应该要根据患者不一样的症状表现特点,来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有效的原则。

(责编:郑梦雪 )

展开剩余内容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
相关文章推荐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