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大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I型: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此型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密切有关。骨吸收与骨形成均加速。由于骨吸收过程短,形成过程长,造成高转换型骨量丢失。
绝经后的妇女骨量丢失每年平均达3%~5%以上,持续10—20年。细胞因子释放的增加是造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IL一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都可刺激骨吸收。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转化生长因子p介导的破骨细胞凋亡减少,破骨细胞活性得以进一步增强。绝经后甲状旁腺激素和雌激素下降。
雌激素是活化1a一羟化酶的重要辅助因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骨吸收不足,1a一羟化酶缺乏,肾脏(1,25(OH)2D3。)合成减少。后果是骨小梁断裂、穿孔,松质骨丢失明显,致使腰椎和桡骨骨折率明显增高。
Ⅱ型:老年退化性骨质疏松症。从50岁起,每年有0.5%~1%骨量丢失,骨形成降低,骨吸收升高,表现为低转化型骨丢失。骨重建失耦联是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特点。骨重建失耦联是由于生长激素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与维生素D不足、肾脏和骨内1a一羟化酶减少引起的。
维生素D抵抗症即胃肠道内特别是骨内(1,25(OH)zD。)受体缺乏很可能是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原因。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许多后天因素包括内分泌的疾患:如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垂体、-肾上腺皮质或性腺疾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肿瘤病变、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均可造成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药物如肝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物理和力学因素如制动、失重等也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因之一。
除上述两种主要类型外,临床上尚有罕见的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确切病因不清楚,可能与基因缺陷和遗传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