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玉屏风颗粒

家庭医生在线 2016/8/3 14:38:55 举报/反馈

玉屏风颗粒

【药物组成】黄芪、白术(炒)、防风。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方解】方中黄芪重用,益气固表,实卫而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而为臣药。防风走表而御风邪,为佐药。黄芪得防风,固表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不伤正。本剂补中有散,散中有补,合建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临床应用】自汗 此为由气虚卫外不固所致,症见自汗、恶风、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弱。

此外,还有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荨麻疹、喘息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小儿变应性鼻炎、角膜溃疡病、小儿肾病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报道。

【药理毒理】本品有增强免疫功能、抗变态反应等作用。

1、增强免疫 本品对小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呈现双向调节作用;增高肺卫气虚患者血清IgG、IgA含量,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增加小鼠胸腺重量;提高环磷胺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gG水平;增加小鼠呼吸道中免疫球蛋白含量。

2、抗变态反应 本品可抑制小鼠IgE的产生,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本品对羊抗兔肾小球基底膜抗血清所致实验性肾炎家兔模型血肌酐(Cr)、尿蛋白转为正常分别为57.1%和83.3%,使肾脏病理变化减轻、修复;本品可改善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细胞和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脱颗粒反,减轻组织水肿,消除基底膜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3、其他 本品能延长小鼠电刺激运动时间。鸡胚试验,本品可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A毒株15EID50、30EID50感染所致病变。

【不良反应】目前沿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1、热病汗出者慎用。

2、阴虚盗汗者慎用。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

【用法用量】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

【规格】颗粒剂:每袋装5g

玉屏风颗粒

【药物组成】黄芪、白术(炒)、防风。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方解】方中黄芪重用,益气固表,实卫而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为臣药。防风走表而御风邪,为佐药。黄芪得防风,固表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不伤正。诸药合用,补中有散,散中有补,共建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临床应用】

1。自汗 多由气虚卫外不固所致,症见自汗、恶风、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弱。

2。体虚易感冒 由表虚不固所致,症见神疲乏力,自汗恶风,反复感冒,舌淡,脉虚。

此外,玉屏风颗粒还有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小儿肾病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文献报道。

【药理作用】本品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变态反应等作用。

【注意事项】

1、热病汗出者慎用。

2、阴虚盗汗者慎用。

3、服药期间宜进食清淡之品,忌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

【剂型规格】颗粒剂:每袋装5g。

反复呼吸道感染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辩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children

反复吸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凡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增多,超过了一定范围,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复感。

3 诊断

3.1 按不同年龄每年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诊断

注:①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日以上。②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但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应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③确定次数须连续观察1年;④肺炎需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期间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

3.2 按半年内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诊断

半年内呼吸道感染≥6次,其中下呼吸道感染≥3次(其中肺炎≥1次)。

4 辩证

4.1 肺脾气虚证

反复外感,面黄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少气懒言,气短,食少纳呆,口不渴,多汗,动则易汗,或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

4.2 营卫失调证

反复外感,恶风、恶寒,面色少华,四肢不温,多汗易汗、汗出不温,舌淡红,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红。

4.3 脾肾两虚证

反复外感,面色萎黄或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鸡胸龟背,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四肢不温,发育落后,喘促乏力,气短,动则喘甚,少气懒言,多汗易汗,食少纳呆,大便溏烂,或五更泄泻,夜尿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4.4 肺脾阴虚证

反复外感,面色颧红少华,食少纳呆,口渴,盗汗自汗,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按急性感染期与非急性感染期分别施治。急性感染期偏重祛邪治标,但应顾护正气,宜轻清发散,微汗为度,或佐以扶正之品。用药不宜发散太过,过汗则伤津耗气,造成日后正气难复,抗病力弱,病情反复。本指南主要提出非急性感染期的辩证治疗建议。非急性感染期应偏重扶正固本,以提高抗病能力。肺脾气虚者补肺健脾;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脾肾两虚者补肾健脾;肺脾阴虚者养阴益气。此外,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因虚致病,因病致虚,屡感外邪。故复感时,需祛邪务尽,并及时扶助正气;非急性感染期除内服药物治疗外,还可予推拿、艾灸、敷贴等疗法。

5.2分证论治

5.2.1肺脾气虚证(推荐级别:C)

治法:补肺固表,健脾益气。

主方: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合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炙黄芪、防风、法半夏、橘红、五味子、甘草。

药物加减:汗多者,加浮小麦、碧桃干;纳呆者,加菜菔子、谷芽(炒)、焦山楂;余邪未清者,加黄芩、连翘;便溏者,加薏苡仁(炒)。

5.2.2营卫失调证(推荐级别:D)

治法:温卫和营,益气固表。

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药:炙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龙骨(煅)、牡蛎(煅)、大枣、生姜。

药物加减:兼有咳嗽者,加苦杏仁、款冬花(炙);身热未清者,加青蒿、银柴胡;咽红、扁桃体肿大未消者,加玄参、射干、土牛膝根;畏风喷嚏流涕者,加辛夷、五味子。

5.2.3脾肾两虚证(推荐级别:D)

治法:温补肾阳、健脾益气。

主方: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合理中丸(《伤寒论》)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附子、肉桂、白术、干姜、太子参。

药物加减:五迟者,加鹿角胶、补骨脂、桑寄生、牡蛎;多汗者,加炙黄芪、龙骨(煅);低热者,加鳖甲、地骨皮;阳虚者,加鹿角、紫河车、肉苁蓉。

5.2.4肺脾阴虚证(推荐级别:D)

治法:养阴润肺、益气健脾。

主方:生脉散(《医学启源》)合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

常用药:太子参、五味子、麦冬、北沙参、玉竹、桑叶、天花粉、白扁豆、甘草。

药物加减:便秘者,加瓜蒌子、柏子仁、枳壳;虚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盗汗者,加糯稻根、乌梅(炙)。

5.3中成药

黄芪生脉饮:每支10ml。成人剂量:每服10ml,每日3次。建议用法用量:每服剂量:<6岁10ml,每日2次;>6岁10ml,每日3次。用于肺脾气虚证。(推荐级别:D)

玉屏风颗粒:每袋5g。每服剂量:1~3岁2.5g,每日2次,4~6岁5g,每日2次,>6岁5g,每日3次。用于肺脾气虚证。(推荐级别:C)

参苓白术口服液:每支10ml。每服10ml,每日2~3次。建议用法用量:每服剂量:<6岁5ml,每日3次;>6岁10ml,每日2次。用于肺脾气虚证。(推荐级别:D)

百合固金口服液:每支10ml。成人剂量:每服20ml,每日3次。建议用法用量:每服剂量:<6岁10ml,每日3次;>6岁20ml,每日2次。用于肺脾阴虚证。(推荐级别:D)

槐杞黄颗粒:每袋10g。每服1~3岁5g、3~12岁10g,每日2次。用于肺脾阴虚证。(推荐级别:C)

龙牡壮骨颗粒:每袋3g。每服剂量:2岁以下5g、2~7岁7g、7岁以上10g,每日3次。用于脾肾两虚证。(推荐级别:D)

5.4贴敷疗法

白芥子3份,细辛2份,甘遂1份,皂荚1份,五倍子3份,冰片0.05份,共研细末。每次1~2g,姜汗调成糊状,敷于双肺俞,外用胶布固定,于三伏天每伏1次,每次4~6小时。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证候属虚并伴宿痰内蕴者。(推荐级别:C)

五倍子粉10g,加食醋适量调成糊状。睡前敷脐,次晨取下,每日1次,每次10小时,连用3~5日。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夜寐多汗者。(推荐级别:D)

5.5推拿疗法

补脾经、补肾经、揉肾经。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多汗者。(推荐级别:C)

5.6针灸疗法

取大椎、肺俞、足三里、肾俞、关元、脾俞,每次取3~4穴,轻刺后灸10分钟,隔日1次。在好发季节前作预防性治疗。(推荐级别:E)

5.7穴位注射

黄芪注射液,每次1ml,双足三里穴位注射,每周1次,连用4周。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证。(推荐级别:D)

小 儿 哮 喘

1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小儿哮喘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哮喘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哮喘asthmain children

小儿哮喘是儿科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性肺系疾病。临床以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痰吼哮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口唇青紫为特征。

本病包括西医学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病。

3诊断

3.1病史

多有婴儿期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史、家族哮喘史。

3.2临床表现

哮喘反复发作,≥3次。发作多与某些诱发因素有关,如气候骤变、感受外邪、接触或进食某些过敏物质等。

常突然发作,发作之前多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发作时喘促、气急、哮鸣、咳嗽,甚者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口唇青紫。

肺部听诊:发作时两肺闻及哮鸣音,以呼气时明显,呼气延长。支气管哮喘如继发感染,可闻及湿啰音。

3.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伴肺部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

4辨证

4.1发作期

4.1.2风寒束肺证

气喘,喉间哮鸣,咳嗽,胸闷,痰液清稀色白、泡沫多、易咯,喷嚏,鼻塞,流清涕,唇青,形寒肢凉,无汗,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咽不红,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指纹红。

4.1.3痰热阻肺证

气喘,声高息涌,喉间哮鸣,咳嗽痰壅,痰黏、色黄、难咯,胸闷,呼吸困难,鼻塞,流涕黄稠,身热,面红唇干,夜卧不安,烦躁不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咽红,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指纹紫。

4.1.4外寒内热证

气喘,喉间哮鸣,咳嗽痰黏、色黄、难咯,胸闷,喷嚏,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面色红赤,夜卧不安,无汗,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紧或滑数,指纹浮红或沉紫。

4.1.5肺实肾虚证

气喘,喉间哮鸣,持续较久,喘促胸满,动则喘甚,咳嗽,痰稀、色白、易咯,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晦滞少华,神疲倦怠,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或沉迟,指纹淡滞。

4.2缓解期

4.2.1肺脾气虚证

反复感冒,气短自汗,咳嗽无力,形体消瘦,神疲懒言,面白少华或萎黄,纳差,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软,指纹淡。

4.2.2脾肾阳虚证

喘促乏力,动则气喘,气短心悸,咳嗽无力,形体消瘦,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面白少华,腹胀,纳差,夜尿多,便溏,发育迟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

4.2.3肺肾阴虚证

喘促乏力,动则气喘,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咳嗽无力,盗汗,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面色潮红,午后潮热,口咽干燥,手足心热,便秘,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5治疗

5.1治疗原则

哮喘应坚持长期、规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按发作期和缓解期分别施治。本病应重视缓解期的治疗,以图长期缓解。发作期当攻邪以治其标,治肺为主,分辨寒热虚实而随证施治。如寒邪应温、热邪应清、痰浊宜涤、表邪宜散、气逆宜降等。属于虚实兼见、寒热并存者,治疗时又应兼顾。缓解期当扶正以治其本,调其肺脾肾等脏腑功能,消除伏痰夙根。在缓解期以补肺固表、补脾益肾为主,调整脏腑功能,去除生痰之因。哮喘属于顽疾,宜采用多种疗法综合治疗,如三伏天敷贴疗法的冬病夏治,哮喘重度、危重度发作可配合西药治疗。

5.2分证论治

5.2.1发作期

5.2.1.1风寒束肺证(推荐级别:D)

治法:温肺散寒,涤痰定喘。

主方:小青龙汤(《伤寒论》)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减。

常用药:麻黄(炙)、桂枝、细辛、干姜、法半夏、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等。

药物加减: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花、旋覆花;哮吼甚者,加射干、僵蚕、地龙;喘促甚者,加赭石。若表寒不甚、寒饮阻肺者,可用射干麻黄汤加减。

5.2.1.2痰热阻肺证(推荐级别:D)

治法:清肺涤痰,止咳平喘。

主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合苏葶丸(《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麻黄(炙)、苦杏仁、前胡、石膏、黄芩、葶苈子、紫苏子、虎杖、桑白皮、射干、瓜蒌皮、枳壳等。

药物加减:喘急者,加地龙、僵蚕;痰多者,加胆南星、竹沥;咳甚者,加百部(炙)、款冬花(炙);热重者,加栀子、鱼腥草;咽喉红肿着,加山豆根、板蓝根;便秘者,加瓜蒌子、枳实、大黄;若表证不著,喘息咳嗽,痰鸣,痰色微黄,可选用定喘汤加减。

5.2.1.3外寒内热证(推荐级别:D)

治法:解表清里,止咳定喘。

主方:大青龙汤(《伤寒论》)加减。

常用药:麻黄(炙)、桂枝、白芍、细辛、五味子、法半夏、石膏、黄芩、葶苈子、紫苏子、野菊花、炙甘草等。

药物加减:热重者,加栀子、鱼腥草、虎杖;咳嗽重者,加桑白皮、前胡、紫菀;喘促甚者,加射干、桑白皮;痰热重者,加地龙、黛蛤散、竹沥。

5.2.1.4肺实肾虚证(推荐级别:D)

治法:泻肺平喘,补肾纳气。

主方:偏于肺实者,用苏子降气汤(《丹溪心法》)加减。偏于肾虚者,用都气丸(《症因脉治》)合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药:偏于肺实者:紫苏子、苦杏仁、前胡、法半夏、陈皮、肉桂、丹参、紫菀、款冬花、麻黄(炙)、熟地黄、五味子等。偏于肾虚者:山茱萸、熟地黄、补骨脂、山药、茯苓、款冬花、紫菀、法半夏、细辛、核桃仁、五味子、麻黄(炙)、射干等。肺实肾虚并重时二方合用。

药物加减:动则气短难续者,加紫石英、诃子;畏寒肢冷者,加附子、淫羊藿;畏寒腹满者,加椒目、厚朴;痰多色白,屡吐不绝者,加白果、芡实;发热咯痰黄稠者,加黄芩、冬瓜子、金荞麦。

5.2.2缓解期

5.2.2.1肺脾气虚证(推荐级别:D)

治法:补肺固表,健脾益气。

主方: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合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加减。

常用药:炙黄芪、白术、防风、党参、五味子、茯苓、法半夏、橘红、炙甘草等。

药物加减:汗出甚者,加龙骨(煅)、牡蛎(煅);喷嚏频作者,加辛夷、蝉蜕;痰多者,加僵蚕、远志;腹胀者,加枳壳、槟榔、莱菔子;纳谷不香者,加焦六神曲、谷芽(炒)、焦山楂;便溏者,加山药、白扁豆(炒)。

5.2.2.2脾肾阳虚证(推荐级别:D)

治法:温补脾肾,固摄纳气。

主方: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山茱萸、熟地黄、淫羊藿、山药、茯苓、白术、核桃仁、五味子等。

药物加减:虚喘明显者,加蛤蚧、冬虫夏草;咳甚者,加款冬花、紫菀;夜尿多加益智仁、菟丝子、补骨脂。

5.2.2.3肺肾阴虚证(推荐级别:D)

治法:养阴清热,敛肺补肾。

主方: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加减。

常用药:麦冬、北沙参、百合、五味子、山茱萸、熟地黄、枸杞子、山药、紫河车、牡丹皮等。

药物加减:盗汗甚者,加知母、黄柏;呛咳不爽者,加百部、款冬花;潮热者,加鳖甲、地骨皮。

5.3中成药

小青龙冲剂:每袋9g。成人剂量:每次1袋,每日3次。建议用法用量:每服剂量:<3岁3g,每日3次;3~6岁6g、>6岁9g,每日2~3次。用于风寒束肺证。(推荐级别:C)

哮喘宁颗粒:每袋10g。每服剂量:5周岁以下儿童每次5g、5~10周岁10g,11~14周岁20g,每日2次。用于痰热阻肺证。(推荐级别:C)

玉屏风颗粒:每袋5g。每服剂量:1~3岁2.5g,每日2次,4~6岁5g,每日2次,>6岁5g,每日3次。用于肺脾气虚证。(推荐级别:D)

5.4敷贴疗法

白芥子21g、延胡索21g、甘遂12g、细辛12g,共研细末,分成3份,每隔10日使用1份。用时取药末1份,加生姜汁调和,取直径约1.5cm大小,分别贴在肺俞、心俞、膈俞、膻中穴,贴2~4h揭去。若贴后皮肤发红,局部出现疱疹,可提前揭去。贴药时间为每年夏季的初伏、中伏、末伏3次,连用3年。用于缓解期肺、脾、肾气虚、阳虚,痰饮内伏证培本治疗。(推荐级别:C)

5.5针灸疗法

取定喘、天突、内关。咳嗽痰多者,加膻中、丰隆。针刺,每日1次。用于发作期。

取大椎、肺俞、足三里、肾俞、关元、脾俞。每次取3~4穴,针刺加灸,隔日1次。在好发季节前作预防性治疗。(推荐级别:D)

肺 炎 喘 嗽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肺炎喘嗽的诊断、辩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肺炎喘嗽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肺炎喘嗽pneumoniainchildren

肺炎喘嗽是儿科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临床以气喘,咳嗽,咯痰痰鸣,发热为主要特征。相当于西医的“小儿肺炎”。

3诊断

3.1临床表现

气喘,咳嗽,咯痰痰鸣,发热,肺部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3.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X线全胸片:小片状、斑片状阴影,也可出现不均匀大片状阴影,或为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增强或降低。

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病毒学检查、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

血常规: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3.3需与肺炎喘嗽鉴别的病种

支气管炎,肺结核病,呼吸道异物。

4辩证

4.1常证

4.1.1风寒郁肺证

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气喘鼻煽,痰稀白易咯可见泡沫样痰,或闻喉间痰鸣,咽不红,口不渴,面色淡白,纳呆,小便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4.1.2风热郁肺证

发热恶风,头痛有汗,鼻塞流清涕或黄涕,咳嗽,气喘,咳黄痰,或闻喉间痰嘶,鼻翼煽动,声高息涌,胸膈满闷,咽红肿,口渴欲饮,纳呆,便秘,小便黄少,面色红赤,烦躁不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4.1.3痰热闭肺证

发热,有汗,咳嗽,咯痰黄稠或喉间痰鸣,气急喘促,鼻翼煽动,声高息涌,呼吸困难,胸高胁满,张口抬肩,口唇紫绀,咽红肿,面色红,口渴欲饮,纳呆,便秘,小便黄少,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4.1.4毒热闭肺证

壮热不退,咳嗽剧烈,痰黄稠难咯或痰中带血,气急喘促,喘憋,呼吸困难,鼻翼煽动,胸高胁满,胸膈满闷,张口抬肩,鼻孔干燥,面色红赤,口唇紫绀,涕泪俱无,烦躁不安或嗜睡,甚至神昏谵语,呛奶,恶心呕吐,口渴引饮,便秘,小便黄少,舌红少津,苔黄腻或黄燥,脉洪数,指纹紫滞。

4.1.5阴虚肺热证

咳喘持久,时有低热,手足心热,干咳,痰量少或无痰,咯痰带血,面色潮红,口干、口渴欲饮,神疲倦怠,夜卧不安,形体消瘦,盗汗,便秘,小便黄少,病程迁延,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4.1.6肺脾气虚证

久咳、咳痰无力,痰稀白易咯,气短,喘促乏力,动则喘甚,低热起伏,面白少华,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自汗,纳差,口不渴,便溏,病程迁延,反复感冒,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苔薄白,脉无力或细弱,指纹淡。

4.2辩证

4.2.1心阳虚衰证

面色苍白,唇指紫绀,呼吸浅促、困难,四肢不温,胁下痞块,心悸动数,虚烦不安,神委淡漠,小便减少,舌质淡紫,脉疾数细弱欲绝,指纹紫滞。

4.2.2邪陷厥阴证

壮热不退,口唇紫绀,气促,喉间痰鸣,烦躁不安,谵语狂躁,神识昏迷,口噤项强,角弓反张,四肢抽搐,舌质红绛,脉细数,指纹紫。

5治疗

5.1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基本原则。开肺以恢复肺气宣发肃降功能为要务,宣肃如常则咳喘自平。若痰多壅盛者,须降气涤痰;喘憋严重者,治以平喘利气;气滞血瘀者,佐以活血化瘀;肺与大肠相表里,壮热炽盛时可用通下药以通腑泄热。出现变证者,或温补心阳,或开窍息风,随证施治。病久肺脾气虚者,宜健脾补肺以扶正为主;若是阴虚肺燥,余邪留恋,用药宜甘寒养阴,润肺化痰,兼清余邪。同时,本病还常结合其他治法,如中成药、雾化吸入等,对于变证,必要时需中西医结合治疗。患儿应忌食油腻及刺激性食品、少进甘甜,防止助热生痰。

5.2分证论治

5.2.1常证

5.2.1.1风寒郁肺证(推荐级别:D)

治法:辛温宣肺,止咳平喘。

主方: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麻黄、苦杏仁、防风、桔梗、紫苏子、桑白皮、陈皮、法半夏、甘草。

药物加减:恶寒身痛者,加桂枝、白芷;咳嗽痰多者,加白前、远志;高热加石膏、黄芩。

肺炎喘嗽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肺炎喘嗽的诊断、辩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肺炎喘嗽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肺炎喘嗽pneumoniain children

肺炎喘嗽是儿科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临床以气喘,咳嗽,咯痰痰鸣,发热为主要特征。相当于西医的“小儿肺炎”。

3诊断

3.1临床表现

气喘,咳嗽,咯痰痰鸣,发热,肺部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3.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X线全胸片:小片状、斑片状阴影,也可出现不均匀大片状阴影,或为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增强或降低。

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病毒学检查、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

血常规: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3.3需与肺炎喘嗽鉴别的病种

支气管炎,肺结核病,呼吸道异物。

4辩证

5.2.1.2风热郁肺证(推荐级别:B)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主方:偏表证,身热较甚而咳喘不剧,银翘散(《温病条辨》)主之;偏里证,热邪偏重,频咳,气促,痰多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主之。

常用药:偏表证用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荆芥、淡豆豉、薄荷、桔梗、桑叶、牛蒡子、大青叶、甘草;偏里证用麻黄(炙)、苦杏仁、前胡、款冬花、浙贝母、石膏、薄荷、黄芩、甘草。

药物加减:若壮热烦渴者,重用石膏,加知母;喘息痰鸣着,加葶苈子、瓜蒌皮、枳壳;咽喉红肿疼痛者,加射干、蝉蜕、板蓝根、芦根。

5.2.1.3痰热闭肺证(推荐级别:B)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主方:五虎汤(《证治汇补》)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药:麻黄(炙)、石膏、苦杏仁、葶苈子、紫苏子、桑白皮、黄芩、金荞麦、天竺黄、甘草。

药物加减:热重者,加栀子、虎杖;伴大便干加用大黄;伴痰壅喘急者,加用礞石滚痰丸;咳嗽者,重加前胡、款冬花;痰多者,加竹沥、浙贝母、胆南星、猴枣散;紫绀者,加丹参、赤芍;高热惊惕者,加服紫雪;喘甚便秘痰涌而病情较急者,加服牛黄夺命散。

5.2.1.4毒热闭肺证(推荐级别:D)

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主方: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加减。

常用药:麻黄(炙)、苦杏仁、前胡、黄芩、黄连、栀子、石膏、地黄、玄参、连翘、甘草。

药物加减:热毒重者,加虎杖、蒲公英、败酱草;伴便秘腹胀者,加大黄、玄明粉;烦躁不宁者加白芍、钩藤;口干鼻燥,涕泪全无者,加北沙参、麦冬、玉竹。

5.2.1.5阴虚肺热证(推荐级别:D)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主方: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玉竹、桑白皮、百合、地骨皮、天花粉、地黄、玄参、川贝母、甘草。

药物加减:低热者,加青蒿、知母、黄芩;咳甚者,加紫菀、百部、枇杷叶;干咳不止者,加五味子、乌梅;盗汗者,加龙骨(煅)、牡蛎(煅)、酸枣仁、五味子。

5.2.1.6肺脾气虚证(推荐级别:D)

治法:补肺益气,健脾化痰。

主方: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加减。

常用药:党参(或人参)、白术、茯苓、炙黄芪、防风、半夏、陈皮、五味子、焦六神曲、甘草。

药物加减:多汗或动则汗出者,加龙骨(煅)、牡蛎(煅),或加服桂枝龙骨牡蛎汤;咳嗽较甚者,加百部、紫菀、款冬花;纳谷不香者,加谷芽(炒)、麦芽(炒)。

5.2.2变证

5.2.2.1心阳虚衰证(推荐级别:D)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救逆汤(经验方)加减。

常用药:人参、附子、龙骨(煅)、牡蛎(煅)、白芍、炙甘草。

药物加减:面色唇舌青紫,右胁肋下痞块明显者,加红花、丹参;呼吸不整或叹息样呼吸者,加山茱萸、麻黄(炙)、熟地黄。

5.2.2.2邪陷厥阴证(推荐级别:D)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息风。

主方: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合牛黄清心丸(《景岳全书》)。

常用药:羚羊角粉、钩藤、菊花、地黄、白芍、虎杖、黄芩、郁金、浙贝母、石膏、石决明、甘草。另服牛黄清心丸。

药物加减:高热神昏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抽搐者,加僵蚕、蒺藜;痰多者加天竺黄、胆南星、石菖蒲。

5.3中成药

5.3.1口服中成药

通宣理肺口服液:每支10mL。成人剂量:每服20ml,每日2~3次。7岁以上儿童服量减半;3-7岁儿童服量为1/3。用于风寒郁肺证。(推荐级别:D)

羚羊清肺散:每袋1g,每服1g,每日2次,周岁以下小儿酌减。用于风热郁肺证、痰热闭肺证。(推荐级别:D)

儿童清肺口服液。每支10ml。每服20ml,6岁以下每服10mL,每日3次。用于痰热闭肺证。(推荐级别:B)

天黄猴枣散:每瓶0.15g。每服剂量:1~4岁0.15g,4岁以上0.3g,每日1~2次。用于痰热闭肺证。(推荐级别:D)

安宫牛黄丸(散):丸剂:每丸3g;散剂:每瓶1.6g。丸剂:每服1丸,每日1次。小儿3岁以上每服1/4丸、4~6岁每服1/2丸,每日1次。散剂:每服1瓶,每日1次。小儿3岁以上每服1/4瓶、4~6岁每服1/2瓶。或遵医嘱。用于毒热闭肺证、邪陷厥阴证。(推荐级别:D)

玉屏风颗粒:每袋5g。每服剂量:1~3岁2.5g,每日2次,4~6岁5g,每日2次,>6岁5g,每日3次。用于肺脾气虚证。(推荐级别:D)

5.3.2中药注射剂

清开灵注射液:每支2ml。成人剂量:肌肉注射,每日2~4mL;静脉滴注,每日20~40mL,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稀释后使用。建议用法用量:1ml/(kg.d),最大剂量不超过20ml,以10%葡萄糖注射液10ml稀释1ml清开灵的比列,静脉滴注,每日1次。输液速度:注意滴速勿快,儿童以每分钟20~40滴为宜。用于痰热闭肺证、毒热闭肺证、邪陷厥阴证。(推荐级别:B)

炎琥宁注射液:每支80mg。临用前,加灭菌注射用水适量使溶解。成人剂量:肌肉注射,每次40~80mg,每日1~2次;静脉滴注:每日0.16~0.4g,每日1~2次给药,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滴注。建议用法用量:10mg/(kg.d),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最大剂量不超过160mg。用于痰热闭肺证、毒热闭肺证。(推荐级别:C)

参附注射液:每支10ml。成人剂量:肌肉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静脉滴注,每次20~100mL,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静脉推注,每次5~20mL,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使用。建议用法用量:2ml/(k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250中静脉滴注,最大剂量不超过20ml。用于心阳虚衰证。(推荐级别:D)

5.4敷贴疗法

肉桂、公丁香、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15g,红花、当归、川芎、赤芍、透骨草各30g。高热、气喘者,可加用黄芩、黄连、大黄各10g。研末,凡士林调,敷贴于肺俞穴或啰音处,胶布固定,约2h取下。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用于肺部湿性啰音明显者。(推荐级别:D)

5.5拔罐疗法

选取肺俞、肺热、阿是穴,每日1次。佐治啰音吸收不良。(推荐级别:D)

小儿支气管炎

1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小儿支气管炎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支气管炎bronchitisin children

小儿支气管炎是儿科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特征。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冬春季发病较多,3岁以内小儿多见。属于中医“小儿咳嗽”范畴。

3诊断

3.1临床表现

咳嗽、咯痰、肺部闻及干啰音或不固定的粗湿啰音。

3.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病毒性支气管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性支气管炎白细胞总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X线全胸片:肺纹理增粗,或肺门阴影增浓。

3.3需与小儿支气管炎鉴别的病种

肺炎喘嗽,肺不张,气管异物,肺结核。

4辨证

4.1风寒袭肺证

咳嗽频作,痰稀色白易咯,鼻塞,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咽痒声重,口不渴,头痛,全身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4.2风热犯肺证

咳嗽不爽,痰稠色黄难咯,鼻流浊涕,发热,恶风,有汗,咽痛,口渴,头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4.3风燥伤肺证

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咯,或痰中带血,咽干鼻干,口干欲饮,咽痒咽痛,发热,大便干,舌红少津,苔薄而干,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4.4痰热壅肺证

咳嗽痰多,或痰稠色黄难咯,发热口渴,面赤心烦,或伴气促,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4.5痰湿蕴肺证

咳嗽声重,痰多色白而稀,喉间痰鸣,胸闷纳呆,口不渴,神疲肢倦,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指纹紫滞。

4.6阴虚肺热证

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咯,或痰中带血,咽痛声嘶,口舌干燥,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指纹紫。

4.7肺脾气虚证

咳嗽无力,痰稀色白,久延难愈,神疲自汗,气短懒言,面白少华,少食纳呆,反复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或指纹淡。

5治疗

5.1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应分清外感、内伤。外感咳嗽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基本法则,根据寒、热证候不同,分别治以散寒宣肺或解热宣肺。内伤咳嗽应分清虚实。实证有痰热、痰湿之不同,痰热者治以清肺化痰;痰湿者治以燥湿化痰。虚证有气虚、阴虚不同,气虚者治以益气补肺、健脾化痰;阴虚者治以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本病除内服汤药外,还可运用中成药、推拿等疗法。

5.2分证论治

5.2.1风寒袭肺证(推荐级别:D)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麻黄(炙)、苦杏仁、白前、紫苏子、桔梗、荆芥、防风、远志、甘草等。

药物加减:咳嗽重者,加紫菀、款冬花;痰多者,加橘红、清半夏;恶寒头痛者,加白芷、川芎、细辛。

5.2.2风热犯肺证(推荐级别:D)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方:桑菊饮(《温病条辨》)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前胡、牛蒡子、甘草等。

药物加减: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玄参;咳重者,加枇杷叶、款冬花;痰多者,加浙贝母、瓜蒌皮。

5.2.3风燥伤肺证(推荐级别:D)

治法:润燥止咳,疏风宣肺。

主方:桑杏汤(《温病条辨》)加减。

常用药:桑叶、苦杏仁、浙贝母、北沙参、麦冬、淡豆豉、栀子、枇杷叶、甘草等。

药物加减:咳甚痰中带血者,加藕节炭、白茅根;口渴者,加天花粉、芦根;大便干结者,加瓜蒌子、郁李仁。

5.2.4痰热壅肺证(推荐级别:D)

治法:清肺化痰,肃肺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统旨方》)加减。

常用药:黄芩、栀子、桑白皮、知母、瓜蒌皮、浙贝母、麦冬、桔梗、黛蛤散、甘草等。

药物加减:痰多者,加竹茹、葶苈子;心烦口渴者,加石膏、天花粉、淡竹叶;大便干结者,枳实、大黄。

5.2.5痰湿蕴肺证(推荐级别:D)

治法:燥湿化痰,肃肺止咳。

主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减。

常用药:清半夏、陈皮、茯苓、远志、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枳壳、甘草等。

药物加减:痰多者,加苍术、厚朴;咳重者,加款冬花、胆南星;纳呆食少者,加焦六神曲、麦芽(炒)、焦山楂。

5.2.6阴虚肺热证(推荐级别:D)

治法:滋阴润燥,养阴清肺。

主方: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玉竹、白扁豆、天花粉、桑叶、知母、川贝母、甘草等。

药物加减:潮热盗汗者,加地骨皮、青蒿、五味子;久咳不愈者,加百部(炙)、枇杷叶(炙)、诃子;痰中带血者,加墨旱莲、白茅根、藕节炭。

5.2.7肺脾气虚证(推荐级别:D)

治法:益气补肺,健脾化痰。

主方: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远志、炙甘草等。

药物加减:气短懒言者,加黄芪、山药;咳重痰多者,加紫菀(炙)、款冬花;食少纳呆者,加焦山楂、焦六神曲、豆蔻。

5.3中成药

5.3.1口服中成药

三拗片:每片0.5g。成人剂量:每服2片,每日3次。建议用法用量:每服剂量:<3岁0.5g,每日2次;3~6岁0.5g,每日3次;>6岁1.0g,每日2~3次。用于风寒袭肺证。(推荐级别:D)

小儿宣肺止咳颗粒:每袋8g。口服,每服剂量:1岁以内每服1/3袋、1~3岁2/3袋、4~7岁1袋、8~14岁1.5袋,每日3次。用于风寒外束、痰热郁肺证。(推荐级别:D)

急支糖浆:每瓶100ml。每服剂量:≤1岁5ml、1~3岁7ml、4~7岁10ml、>7岁15ml,每日3~4次。用于风热犯肺证。(推荐级别:D)

小儿咳喘灵颗粒(口服液):颗粒剂:每袋2g;口服液:每支10ml。每服剂量:<2岁1g或5ml、3~4岁1.5g或7.5ml、5~7岁2g或10ml,每日3~4次。用于风热犯肺证。(推荐级别:B)

清燥润肺合剂:每瓶100ml。用前振摇。成人剂量:每服10~15ml,每日3次。建议用法用量:每服剂量:<3岁5ml,每日3次;3~6岁10ml,每日2次;>6岁10ml,每日3次。用于风燥伤肺证。(推荐级别:D)

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每支10ml。用时摇匀。每服剂量:一岁以内3ml、1~5岁10ml、5岁以上15~20ml,每日2~3次,用于痰热壅肺证。(推荐级别:D)

橘红痰咳液:每支10ml。成人剂量:每服10~20ml,每日3次。建议用法用量:每服剂量:<3岁5ml,每日3次;3~6岁10ml,每日2次;>6岁10ml,每日3次。用于痰湿蕴肺证。(推荐级别:D)

养阴清肺口服液:每支10ml。成人剂量:每服10ml,每日2~3次。建议用法用量:每服剂量:<3岁5ml,每日2次;3~6岁5ml,每日3次;>6岁10ml,每日2次。用于阴虚肺热证。(推荐级别:D)

玉屏风颗粒:每袋5g。每服剂量:1~3岁2.5g,每日2次,4~6岁5g,每日2次,>6岁5g,每日3次。用于肺脾气虚证。(推荐级别:D)

5.3.2中药注射剂

炎琥宁注射液:每支80mg。临用前,加灭菌注射用水适量使溶解。成人剂量:肌肉注射,每次40~80mg,每日1~2次;静脉滴注,每日0.16~0.4g,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滴注,每日1~2次。建议用法用量:10mg/(kg?d)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最大剂量不超过160mg。用于风热犯肺证。(推荐级别:B)

5.4推拿疗法

揉小天心,补肾水,揉二马,揉板门,逆运内八卦,清肺经,推四横纹,揉小横纹穴,清天河水。咳喘轻者,每日2次,咳喘严重者,每日4~6次。咳喘以夜间为重者,停推四横纹穴,分推肩胛穴各50次,以平喘止咳。高热者,揉小天心后加揉一窝风。(推荐级别:D)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deficiency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临床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改变为主要特征。本病常发于冬春季,主要见于婴幼儿,尤以6~12月婴儿发病率较高。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工业城市高于农村,人工喂养的婴儿发病率高于母乳喂养者。本病轻证如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如失治、误治,易导致骨骼畸形,留有后遗症,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属于中医“夜惊”、“鸡胸”、“龟背”、“龟胸”、“汗证”、“五软”、“五迟”范畴。

3诊断

3.1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根据症状、体征可以分为4期:

初期:有多汗、烦躁、睡眠不安、夜间惊啼。多汗与室温及季节无关,常因多汗及烦躁而摇头擦枕,出现枕秃及脱发圈。还可见囟门迟闭、牙齿迟出等。

激期:除早期症状加重外,还可见乒乓头、方颅、肋串珠、肋外翻、鸡胸、漏斗胸、龟背、手脚镯、下肢弯曲等骨骼改变。

恢复期:经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而至消失,体征逐渐减轻、恢复。

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的小儿,经治疗或自然恢复,症状逐渐消失,骨骼改变不再进展,但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其他临床症状。

3.2实验室检查

初期: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小于30,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X线片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2D3下降。

激期:血清钙、磷均降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腕部X线片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干骺端增宽,边缘呈毛刷状或杯口状改变。

恢复期:X线片临时钙化带重现,血生化恢复正常。

后遗症期:理化检查均正常。

3.3需与维生素阅缺乏性佝偻病鉴别的病种

肾性佝偻病、肾小管性酸中毒、软骨营养不良、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

4辨证

4.1肺脾气虚证

形体虚胖,肌肉松软,面色少华,纳呆,大便不调,多汗,睡眠不宁,囟门开大,头发稀疏易落,可见枕秃,易反复感冒,舌淡、苔薄白,指纹淡,脉细软无力。

4.2脾虚肝旺证

烦躁夜啼,惊惕不安,面色少华或面色萎黄,头部多汗,发稀枕秃,囟门迟闭,出牙延迟,纳呆食少,坐立行走无力,夜啼不宁,易惊多惕,甚则抽搐,舌淡苔薄,指纹淡青,脉细弦。

4.3肾精亏损证

面白虚烦,形瘦神疲,纳呆乏力,多汗肢软,筋骨萎软,立迟、行迟、齿迟,头颅方大,肋骨串珠,手镯脚镯,鸡胸龟背,下肢畸变,舌淡苔少,指纹淡紫,脉细无力。该期已有明显骨骼畸形后遗症。

5治疗

5.1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重在调补脾肾,多用补益之法,先天不足者补肾为先,后天失调者补脾为先,脾肾俱虚,病程迁延者,脾肾兼顾,同时注意益肾填精壮骨。根据脾肾亏损轻重,采用不同的治法。初期以脾虚为主,用健脾益气为主法;激期多属脾肾两亏,当予脾肾并补;恢复期、后遗症期以肾虚为主,当补肾填精,佐以健脾。本病在调补脾肾的同时,还要注意到补肺益气固表、平肝清心安神等治法的配合使用。此外,在预防护理上鼓励母乳喂养,科学合理添加辅食。注意维生素D及钙、磷的补充,增加小儿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勿使患儿过早或过多坐立和行走,提倡穿背带裤。已有骨骼严重畸形后遗症患儿可手术矫正。

5.2分证论治

5.2.1肺脾气虚证(推荐级别:D)

治法: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主方: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加味。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五味子、麦冬、炙甘草等。

药物加减:汗多者,加龙骨(煅)、牡蛎(煅)固涩止汗;夜惊、睡眠不宁烦躁者,加酸枣仁(炒)、首乌藤,大便不实者,加苍术、山药、扁豆。

5.2.2脾虚肝旺证(推荐级别:D)

治法:健脾柔肝,平肝息风。

主方:益脾镇惊散(《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琥珀、钩藤、龙骨(煅)、牡蛎(煅)、炙甘草、灯心草。

药物加减:多汗者,加五味子、碧桃干;睡中惊惕者,加远志、珍珠母、僵蚕;抽搐者,加全蝎、蜈蚣;夜啼不宁者,加蝉蜕、淡竹叶。

5.2.3肾精亏损证(推荐级别:D)

治法:补肾填精,佐以健脾。

主方:补肾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紫河车、熟地黄、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山茱萸、枸杞子、山药、酸枣仁、远志。

药物加减:多汗者,加黄芪、龙骨(煅)、牡蛎(煅);乏力肢软者,加黄芪、党参;纳呆者,加砂仁、陈皮、佛手;面白者,加当归、白芍。

5.3中成药

龙牡壮骨颗粒:每袋3g。每服剂量:<2岁5g、2岁~7岁g、>7岁10g,每日3次。用于各证。(推荐级别:C)

玉屏风颗粒:每袋5g。每服剂量::1~3岁2.5g,每日2次,4~6岁5g,每日2次,>6岁5g,每日3次。用于肺脾气虚证。(推荐级别:D)

六味地黄口服液:每支10ml。成人剂量:每服10ml,每日2次。建议用法用量:每服剂量:<6岁5ml、>6岁10ml,每日2次。用于肾精亏损证。(推荐级别:D)

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

1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小儿病毒性肺炎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本指南适用于小儿病毒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毒性肺炎(child viral pneumonia)。

小儿病毒性肺炎是小儿感染病毒所引起的肺部炎症。临床主要特征:气喘,咳嗽,咯痰痰鸣,发热,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X线全胸片可表现为肺实变浸润阴影,鼻咽部分泌物脱落细胞或血清病毒学检测阳性。

小儿病毒性肺炎病原体主要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其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多见。

小儿病毒性肺炎属于中医学“肺炎喘嗽”范畴。

3诊断

3.1临床表现

气喘,咳嗽,咯痰痰鸣,发热,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3.2实验室检查

3.2.1X线全胸片

可表现为非特异性小斑片状肺实变浸润阴影,以两肺下野、心膈角区及中内带较多。小斑片病灶可部分融合在一起成为大片状浸润影,甚至可类似节段或大叶性肺炎的形态,可同时见有肺问质改变。

3.2.2病毒学检查

取鼻咽部分泌物脱落细胞或血清,运用IgM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生物素抗生素ELISA法、单克隆抗体荧光法等方法检测病毒。

3.2.3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可减少、正常或稍增高,增高者一般不超过12×109L-1。

3.3需与小儿病毒性肺炎鉴别的病种

除病毒以外的病原体引起的小儿肺炎、哮喘、支气管炎、气道异物等。

4辨证

4.1常证

1)风寒郁肺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气喘鼻煽,痰稀白易咯,或闻喉间痰嘶,咽不红,口不渴,面色淡白,纳呆,小便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郁肺证

发热恶风,头痛有汗,鼻塞流清涕或黄涕,咳嗽,气喘,咯黄痰,或闻喉问痰嘶,鼻翼煽动,声高息涌,胸膈胀满,咽红肿,口渴欲饮,纳呆,面色红,烦躁不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3)痰热郁肺证

发热,有汗,咳嗽,咯痰黄稠或喉间痰鸣,气急喘促,鼻翼煽动,声高息涌,呼吸困难,胸高胁满,张口抬肩,口唇紫绀,咽红肿,面色红,口渴欲饮,纳呆,便秘,小便黄少,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4)毒热闭肺证

壮热不退,咳嗽剧烈,痰黄稠难咯或痰中带血,气急喘促,喘憋,呼吸困难,鼻翼煽动,胸高胁满,胸膈满闷,张口抬肩,鼻孔干燥,面色红赤,口唇紫绀,涕泪俱无,烦躁不宁或嗜睡,甚至神昏谵语,呛奶,恶心呕吐,口渴引饮,便秘,小便黄少,舌红少津,苔黄腻或黄燥,脉洪数,指纹紫滞。

5)阴虚肺热证

咳喘减少或减轻,时有低热,手足心热,干咳,痰量少或无痰,咯痰带血,面色潮红,口干、口渴欲饮,神疲倦怠,夜卧不安,形体消瘦,盗汗,便秘,小便黄少,病程迁延,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6)肺脾气虚证

久咳、咳痰无力,痰稀白易咯,气短,乏力,动则气喘,或有低热,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形体偏瘦,自汗,纳差,口不渴,便溏,病程迁延,反复感冒,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苔薄白,脉无力或细弱,指纹淡。

4.2变证

1)心阳虚衰证

面色苍白,唇指紫绀,呼吸浅促,四肢不温,多汗,胁下痞块,心悸动数,虚烦不安,神萎淡漠,小便减少,舌质淡紫,脉疾数、细弱欲绝,指纹紫滞。

2)邪陷厥阴证

壮热不退,口唇紫绀,气促,喉间痰鸣,烦躁不安,谵语狂躁,神识昏迷,口噤项强,角弓反张,四肢抽搐,舌质红绛,脉细数,指纹紫。

5治疗

5.1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主法。开肺以恢复肺气宣发肃降功能为要务,宣肃如常则肺气郁闭可解,咳喘自平。若痰多壅盛者,需降气涤痰;喘憋严重者,治以平喘利气;气滞血瘀者,佐以活血化瘀;肺与大肠相表里,壮热炽盛时,可用通下药以通腑泄热。出现变证者,或温补心阳,或开窍息风,随证施治。病久肺脾气虚者,宜健脾补肺益气为主;若是阴虚肺燥,余邪留恋,宜甘凉养阴润肺化痰,兼清余邪。同时,本病还常结合其他治法,如中成药、雾化吸入、药物外治等,变证必要时须中西医结合治疗。患儿应忌食油腻及刺激性食品,少进甘甜,防止助热生痰。

5.2分证论治

5.2.1常证

1)风寒郁肺证(推荐级别:D)

治法:辛温宣肺,止咳平喘。

主方:华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苦杏仁、防风、桔梗、紫苏子、桑白皮、陈皮、制半夏、甘草。

加减:恶寒身痛加桂枝、白芷:咳嗽痰多加白前、远志;高热加生石膏(先煎)、黄芩。

2)风热郁肺证(推荐级别:D)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主方:偏表证,身热较甚而咳喘不剧,银翘散主之;偏里证,热邪偏重,频咳、气促、痰多,麻杏石甘汤主之。

常用药:偏表证用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荆芥、淡豆豉、薄荷(后下)、桔梗、桑叶、牛蒡子、大青叶、蚤休、甘草;偏里证用炙麻黄、苦杏仁、前胡、款冬花、浙贝母、生石膏(先煎)、薄荷(后下)、黄芩、贯众、甘草。

加减:若壮热烦渴,重用生石膏(先煎),加知母;喘息痰鸣加葶苈子(包煎)、瓜蒌皮、枳壳;咽喉红肿疼痛加射干、板蓝根、芦根。

3)痰热郁肺证(推荐级别:B)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主方: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常用药:炙麻黄、生石膏(先煎)、苦杏仁、葶苈子(包煎)、紫苏子、桑白皮、黄芩、金荞麦、贯众、天竺黄、甘草。

加减:热重加栀子、虎杖,伴大便干加用生大黄(后下);痰壅喘急便秘加用礞石滚痰丸(包煎);咳嗽重加前胡、款冬花;痰多加鲜竹沥(冲服)、浙贝母、制胆南星、猴枣散(另吞服);紫绀加丹参、赤芍;高热惊惕加服紫雪;喘甚便秘痰涌而病情较急者加服牛黄夺命散。

4)毒热闭肺证(推荐级别:D)

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主方: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炙麻黄、苦杏仁、前胡、黄芩、黄连、栀子、生石膏(先煎)、玄参、连翘、虎杖、甘草。

加减:热毒重加蒲公英、败酱草:伴便秘腹胀加生大黄(后下)、玄明粉(溶入);烦躁不宁加钩藤(后下)、白芍;口干鼻燥,涕泪全无加北沙参、麦冬、生地黄。

5)阴虚肺热证(推荐级别:D)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玉竹、桑白皮、百合、地骨皮、天花粉、生地黄、玄参、川贝母、甘草。

加减:低热加青蒿、知母、黄芩;咳甚加紫菀、百部、枇杷叶;干咳不止加五味子、乌梅;盗汗加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酸枣仁。

6)肺脾气虚证(推荐级别:D)

治法:补肺益气,健脾化痰。

主方: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或生晒参)、白术、茯苓、炙黄芪、防风、半夏、陈皮、五味子、焦神曲、甘草。

加减:多汗或动则汗出加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浮小麦;咳嗽较甚加百部、紫菀、款冬花:纳谷不香加炒谷芽、炒麦芽。

5.2.2变证

1)心阳虚衰证(推荐级别:D)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附子(先煎)、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白芍、炙甘草。

加减:面色唇舌青紫,右胁肋下痞块明显加红花、丹参;呼吸不整或叹息样呼吸加山茱萸、炙麻黄、熟地黄。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

2)邪陷厥阴证(推荐级别:D)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息风。

主方:羚角钩藤汤加减合牛黄清心丸。

常用药:羚羊角粉(另吞服)、钩藤(后下)、菊花、生地黄、白芍、虎杖、黄芩、郁金、浙贝母、生石膏(先煎)、石决明、甘草。另服牛黄清心丸。

加减:高热神昏加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抽搐加僵蚕、蒺藜:痰多加天竺黄、胆南星、石菖蒲。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

5.3口服中成药

1)通宣理肺口服液(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制半夏、茯苓、炒枳壳、黄芩):每支10mL。成人剂量:口服,每服20mL,1日2~3次;7岁以上儿童服量减半,3~7岁儿童服量为1/3。用于风寒郁肺证。(推荐级别:D)

2)羚羊清肺散(羚羊角粉、板蓝根、连翘、金银花、水牛角浓缩粉、石膏、冰片、川贝母、炒僵蚕、朱砂、赤芍、知母、天花粉、琥珀、甘草、栀子、芦根、桔梗):每袋1g。成人剂量:口服,每服1g,1日2次:周岁以下小儿酌减。用于风热郁肺证、痰热郁肺证。(推荐级别:D)

3)儿童清肺口服液(麻黄、蜜炙桑白皮、黄芩、苦杏仁、石膏、甘草、瓜蒌皮、板蓝根、法半夏、浙贝母、橘红、炒紫苏子、葶苈子、紫苏叶、细辛、薄荷、蜜炙枇杷叶、白前、前胡、石菖蒲、天花粉、煅青礞石):每支10mL。口服,每服20mL,6岁以下每服10mL,1日3次。用于痰热郁肺证。(推荐级别:A)

4)天黄猴枣散(天竺黄、天麻(制)、猴枣、珍珠、胆南星、僵蚕、冰片、薄荷脑、牛黄、珍珠层粉、全蝎):每瓶0.3g。口服,每服1~4岁0.15g、4岁以上0.3g,1日1~2次。用于痰热郁肺证。(推荐级别:D)

5)安宫牛黄丸(牛黄、郁金、水牛角片、黄芩、黄连、雄黄、栀子、朱砂、冰片、麝香、珍珠、金箔):口服。丸剂:每丸重3g。每服l丸,1日1次,小儿3岁以内每服1/4丸、4~6岁每服1/2丸,1日1次。散剂:每瓶装1.6g。每服1瓶,1日1次,小儿3岁以内每服1/4瓶、4~6岁每服1/2瓶。或遵医嘱。温开水送服。用于毒热闭肺证、邪陷厥阴证。(推荐级别:D)

6)玉屏风颗粒(黄芪、白术、防风):口服,每服:1~3岁2.5g,每日2次,4~6岁5g,每日2次,>6岁5g,每日3次。用于肺脾气虚证。(推荐级别:D)

5.4中药注射剂

1)清开灵注射液(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片、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每支10mL。成人剂量:肌内注射:1日2~4mL。静脉滴注:1日20~40mL,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稀释后使用。儿童酌减或遵医嘱。输液速度:注意滴速勿快,儿童以20~40滴/min为宜。用于痰热郁肺证、毒热闭肺证、邪陷厥阴证。(推荐级别:A)

2)痰热清注射液(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静脉滴注,1次20mL,重症患者可用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注意控制滴数在60滴/mL,1日1次。儿童按体重0.3~0.5mL/kg,最高剂量不超过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200mL,静脉滴注,控制滴速每分钟30~60滴,1日1次;或遵医嘱。用于风热郁肺证、痰热郁肺证。(推荐级别:D)

3)炎琥宁注射液(穿心莲提取物):每支80mg。临用前,加灭菌注射用水适量使溶解。成人剂量:肌内注射:1次40~80mg,1日1~2次;静脉滴注:1日0.16~0.4g,1日1~2次给药,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滴注。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用于风热郁肺、痰热郁肺证、毒热闭肺证。(推荐级别:D)

4)喜炎平注射液(穿心莲内酯总酯磺化物):静脉滴注:125~250mg,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滴注,1日1次。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用于风热郁肺、痰热郁肺证、毒热闭肺证。(推荐级别:D)

5)热毒宁注射液(青蒿、金银花、栀子):静脉滴注:0.5~0.8mL/(kg?d),最大剂量不超过10mL/d,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滴注,1日1次。本品使用后需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输液管后,方可使用第二种药物。用于风热郁肺、痰热郁肺证、毒热闭肺证。(推荐级别:D)

6)参附注射液(红参、附片):每支10mL。成人剂量:静脉缓慢滴注1~2mL/(kg?d),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使用,婴幼儿建议按照1:5的稀释倍数使用。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用于心阳虚衰证。(推荐级别:D)

5.5敷贴疗法

肉桂、公丁香、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15g,红花、当归、川芎、赤芍、透骨草各30g。高热、气喘者,可加用黄芩、黄连、大黄各10g。研末,凡士林调,敷贴于肺俞穴或啰音处,胶布固定,约2h取下,1日1次,7日为1疗程。用于肺部湿性啰音明显者。(推荐级别:D)

5.6中药灌肠疗法

灌肠煎剂处方:麻黄、前胡、甘草各3g,苦杏仁5g,生石膏、大青叶、板蓝根各10g,金银花、玄参、百部各6g。治疗前清洁灌肠,取臀高左侧卧位,先将导管用热水(70℃左右)加温后,前端涂无菌润滑剂,轻轻插入肛门6~8cm深,连接准备好的中药煎剂(60~80mL,装入无菌输液瓶),插入不可过深,过深患儿会因不适而躁动,过浅药液滴入直肠易引起排便反射药液不易保留。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5℃~40℃为宜,与体内温度相近,有利于药液的保留和吸收。灌注的速度以15~30滴/min为宜,过快会刺激肠蠕动,致使药液随大便排出而无效。滴注过程中每15~20min变换1次体位,以减少患儿疲劳躁动,并利于药液吸收。用于风热郁肺、痰热郁肺证、毒热闭肺证。(推荐级别:D)

5.7拔罐疗法

选取肺俞、肺热、阿是穴,1日1次。佐治啰音吸收不良。(推荐级别:D)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

肺炎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等在内的肺实质炎症,由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其中以细菌、病毒最为常见,理化因素、药物和免疫损伤等也可引起。依据肺炎患病地点和时间的不同而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和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气短、胸闷或胸痛等。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CAP的发病率、病死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病死率明显高于青壮年患者,特别是65岁以上的病死率更高。老年人CAP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呈非特异性表现和隐袭性发病,并发症多,预后差。CAP多属于中医学“风温肺热”、“咳嗽”等病证范畴。

为进一步完善CAP的诊疗规范,提高中医药诊治水平,为从事CAP防治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我们组织成立了由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统计学和卫生经济学等多学科人员组成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制定小组,参照指南研究与评价的评审(Appraisal of Guidelines Researchand E-valuation,AGREE)工具、指南标准化会议(ConferenceonGuidelinesStandardization,COGS)确定的评价指南标准和苏格兰指南制定组织(Scottish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 Network,SIGN)所归纳的指南制定步骤,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注重中医特色,对既往和现有的相关证据进行了充分收集、评价。证据来源包括:①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库和Cochrane图书馆;②高等院校教材;③相关专著;④国家、行业学会颁布的相关诊疗标准等;⑤尚未发表的有关中医治疗CAP临床研究报告。根据制定的推荐意见的证据质量分级共分5级别8等次,获得了36篇不同质量等级的相关证据(其中工a级6篇、工b级4篇、Ⅱa级3篇、Ⅱb级4篇、Ⅲa级0篇、Ⅲb级8篇、Ⅳ级4篇、V级7篇),并采用专家共识法最终形成证据的推荐意见,编写成本指南,以供参考。

1诊断

1.1诊断标准

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咯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④白细胞数>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⑤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以上①~④项中任何1项加第⑤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1.2病原学诊断

1.2.1确定

①血或痰液培养到病原菌;②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取的标本培养的病原菌浓度≥105CFU/ml(半定量培养++),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 avage fluid,BALF)标本≥104CFU/ml(+~++),防污染毛刷或防污染BALF标本≥103CFU/ml(+);③呼吸道标本培养到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④血清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变化(增高或降低),同时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补体结合试验)≥1:64,肺炎衣原体抗体滴度(微量免疫荧光试验)≥1:32,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间接荧光抗体法)≥1:128;⑤嗜肺军团菌工型尿抗原检测(酶联免疫测定法)阳性;⑥血清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变化(增高或降低)。⑦肺炎链球菌尿抗原检测(免疫层析法)阳性(儿童除外)。

1.2.2有意义

①合格痰标本培养优势菌中度以上生长(≥+++);②合格痰标本细菌少量生长,但与涂片镜检结果一致(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③3日内多次培养到相同细菌;④血清肺炎支原体IgG抗体滴度≥1:512或IgM抗体滴度≥1:16(微量免疫荧光法);⑤血清嗜肺军团菌试管凝集试验抗体滴度升高达1:320或间接荧光试验IgG抗体≥1:1024。

1.2.3无意义

①痰培养有上呼吸道正常菌群的细菌(如草绿色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非致病奈瑟菌、类白喉杆菌等);②痰培养为多种病原菌少量(<+++)生长;③不符合1.2.1、1.2.2中的任何一项。

1.3病情严重程度

1.3.1肺炎病情的综合评价

(1)轻症肺炎:符合以下4条者,即①体温低于38℃;②呼吸功能和动脉血气测定正常或与基础值比较无恶化;③白细胞低于10×109/L;④无其他并发症。(2)重症肺炎:参考200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诊断标准:①意识障碍;②呼吸频率≥30次/min;③PaO2<60mmHg(1mmHg=133.322Pa),Pa02/Fi02<300,需行机械通气治疗;④收缩压<90mmHg;⑤并发脓毒性休克;⑥X线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入院48h内病变范围扩大≥50%;⑦少尿:尿量<20ml/h,或<80ml/4h,或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治疗。肺部感染,且上述临床表现中出现1项或1项以上者即可诊断为重症肺炎。

1.3.2有关简易评价工具

(1)肺炎危险指数与分级(PSI):Ⅰ级:积分<51,不存在所有预测因素,即年龄≤50岁、无5项基础疾病(肿瘤、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脏病、脑血管疾病)、生命体征无异常或仅轻微变化、正常精神意识状态;Ⅱ级:积分51~70;Ⅲ级:积分71~90;Ⅳ级:积分91~130;V级:积分>130。Ⅰ级和Ⅱ级患者在门诊治疗,Ⅲ级患者需要入住观察病房或短期住院治疗,Ⅳ级和V级患者必须住院治疗。(2)CURB积分与分级:精神意识混乱,血清尿素氮>7mmol/L,呼吸频率≥30次/min,收缩压<90mmHg或舒张压≤60mmHg。每项为1分,合计为4分。0或1分者为门诊治疗;2分者可住院治疗;3分及以上者需入住ICU治疗。(3)CURH-65积分与分级:在CURB基础上,增加了年龄≥65岁。每项为1分,合计为5分。0或1分者为低死亡率,应在家庭或门诊治疗;2分者为中度死亡率,可短期住院治疗或观察;3分及以上者为重度肺炎,高度死亡率,需入住ICU治疗。(4)CRH-65积分与分级:精神意识混乱,呼吸频率≥30次/min,收缩压<90mmHg或舒张压≤60mmHg,年龄≥65岁。每项为1分,合计为4分。0分者为家庭或门诊治疗;1分或2分者为可短期住院治疗和观察;3分或4分者为重度肺炎,必须住院治疗。

1.4老年肺炎的特点

①呼吸道症状不典型,呼吸道症状轻,甚至无咳嗽、咯痰、胸痛等症状,但多有呼吸困难;②感染症状不突出,可无发热、畏寒、肌肉酸痛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不升高,胸部X线摄片检查阳性率低;③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如意识障碍、乏力、嗜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动过速,甚至大小便失禁等,容易掩盖呼吸系统症状。④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⑤长期反复使用广谱抗生素,容易产生耐药菌株;⑥基础疾病多见,多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病情复杂;⑦病程较长,炎症吸收缓慢,易反复发作,预后较差。由于老年人患者的上述特点,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因此,应详细了解病史,全面体格检查,把握老年患者的特点,以明确诊断。

2辨证论治

CAP发病病机包括外邪侵袭、肺卫受邪和正气虚弱、抗邪无力两个方面。风热毒邪,侵袭肺脏,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炼津为痰,痰热壅肺。病理过程中可化火生痰、伤津耗气或风热邪盛而逆传心包,甚至邪进正衰,正气不固而见邪陷正脱。老年人多罹患慢性疾病,体内积生痰湿、瘀血等,在此基础上易感受外邪而患CAP,以痰热壅肺或痰浊阻肺为主,常兼有气阴两虚、肺脾气虚、瘀血等。恢复期多以气阴两虚、肺脾气虚为主,常兼有痰热或痰浊。以上病机虽有差异,但其基本病机为痰热壅肺兼见气阴两虚,痰浊阻肺兼见肺脾气虚。故邪实(痰热、痰浊)正虚(气阴两虚、肺脾气虚)贯穿于疾病整个病程中。临床常见证包括实证类(风热犯肺证、外寒内热证、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正虚邪恋类(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危重变证类(热陷心包证、邪陷正脱证)等3类8个证候,常见证可单独存在也常兼见,如热陷心包兼痰热壅肺证等。

治疗方面,以祛邪扶正为大法。祛邪当分表里,在表者应疏风清热或宣肺散寒;在里者宜清热化痰或燥湿化痰,时或佐以活血化瘀;扶正当益气养阴或补益肺脾。在治疗过程中着重宣降肺气以顺肺之生理特点。若出现热入心包、邪陷正脱,当需清心开窍、扶正固脱。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CAP具有明显的疗效优势。

2.1实证类

2.1.1风热袭肺

主症:发热、恶风,鼻塞、鼻窍干热、流浊涕,咳嗽,干咳,痰白干黏、黄,舌苔薄、白、干,脉数。次症:咯痰不爽,口干,咽干,咽痛,舌尖红,舌苔黄,脉浮。诊断:①发热、恶风;②鼻塞、鼻窍干热,或流浊涕;③干咳,或痰少、白黏或黄、难以咯出;④口干甚至口渴,或咽干甚至咽痛;⑤舌尖红、舌苔薄白干或薄黄,或脉浮或浮数。具备①、②中的1项,加③、④、⑤中的2项。治法:疏风清热,清肺化痰。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金银花12g,连翘12g,苦杏仁9g,前胡9g,桑白皮12g,黄芩9g,芦根15g,牛蒡子9g,薄荷(后下)6g,桔梗9g,甘草6g。加减:头痛目赤者,加菊花9g,桑叶(后下)6g;喘促者,加麻黄6g,石膏(先煎)30g;无汗者,加荆芥9g,防风9g;咽喉肿痛者,加山豆根6g,马勃(包煎)3g;口渴者,加天花粉12g,玄参12g;胸痛明显者,加延胡索9g,瓜蒌15g。中成药:银翘解毒丸,口服,每次9g(水蜜丸)或0.7~0.8g(浓缩丸),每日2或3次。双黄连合剂,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疏风解毒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牛黄清感胶囊,口服,每次2~4粒,每日3次。清热解毒颗粒,冲服,每次18g,每日3次。

2.1.2外寒内热

主症:发热,恶寒,无汗,咳嗽,舌质红,舌苔黄、黄腻,脉数。次症:痰黄,或痰白干黏,咯痰不爽,咽干,咽痛,肢体酸痛,脉浮。诊断:①发热,恶寒,无汗,或肢体酸痛;②咳嗽;③痰白干黏或黄,咯痰不爽;④口渴或咽干,甚至咽痛;⑤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浮数。具备①、②中的2项,加③、④、⑤中的2项。治法:疏风散寒,清肺化痰。方药: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合清金化痰汤(《统旨方》)加减。(炙)麻黄6g,荆芥9g,防风9g,石膏(先煎)30g,苦杏仁9g,知母9g,瓜蒌15g,栀子9g,桑白皮12g,黄芩9g,桔梗9g,陈皮9g,炙甘草6g。加减:恶寒,无汗,肢体酸痛者,减荆芥、防风,加羌活9g,独活9g;往来寒热不解、口苦者,加柴胡9g。中成药:根据表寒里热偏重之不同,可选择中成药。偏表风寒者,可选感冒清热颗粒,冲服,每次3g(含乳糖)或6g(无蔗糖),每日2次;通宣理肺丸,口服,每次7g(水蜜丸)或8~10丸(浓缩丸),每日2~3次;正柴胡饮颗粒,冲服,每次6g,每日3次。偏内热者,可参见痰热壅肺证有关内容。

2.1.3痰热壅肺

主症:咳嗽,痰多,痰黄,痰白干黏,胸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次症:发热,口渴,面红,尿黄,大便干结,腹胀。诊断:①咳嗽,甚则胸痛;②痰黄或白干黏;③发热,口渴;④大便干结或腹胀;⑤舌质红,或舌苔黄或黄腻,或脉数或滑数。具备①、②中的2项,加③、④、⑤中的2项。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方药: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合清金降火汤(《古今医鉴》)加减。瓜蒌20g,浙贝母9g,石膏(先煎)30g,苦杏仁9g,知母12g,白头翁12g,连翘12g,鱼腥草15g,黄芩9g,炙甘草6g。加减:咳嗽带血者,加白茅根9g,侧柏叶9g;咳痰腥昧者,加金荞麦(根)20g,薏苡仁12g,冬瓜子12g;痰呜喘息而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包煎)9g,射干9g;胸痛明显者,加延胡索9g,赤芍12g,郁金9g;热盛心烦者,加金银花12g,栀子9g,黄连6g;热盛伤津者,加麦冬12g,生地黄15g,玄参12g;兼有气阴两虚之者,加太子参15g,麦冬12g,南沙参12g,亦可采用毒素清方(瓜蒌、人参、麦冬、生地黄、鱼腥草、板蓝根、白头翁、牡丹皮);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9g,枳实9g,桑白皮12g;高热,口渴欲饮,腹胀便结者,可选用复方清热颗粒(蒲公英30g,败酱草30g,黄芪30g,大黄6g),每次1袋,每日3次心妇;下利而肛门灼热者,加黄连6g,葛根9g;兼血瘀证,见口唇紫绀,舌有瘀斑、瘀点者,加地龙15g,赤芍9g,或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或胶囊,口服,每次10ml或6粒,每日3次。中成药:蛇胆川贝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2次。复方鲜竹沥口服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二母宁嗽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清气化痰丸,口服,每次6~9g,每日2次。痰热清注射液20~4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

2.1.4痰湿阻肺

主症:咳嗽,气短,痰多、白黏,舌苔腻。次症:胃脘痞满,纳呆,食少,痰易咯出,泡沫痰,舌质淡,舌苔白,脉滑、弦滑。诊断:①咳嗽或气短;②痰多、白黏或呈泡沫;③胃脘胀满或腹胀;④纳呆或食少;⑤舌苔白腻,或脉滑或弦滑。具备①、②中的2项,加③、④、⑤中的2项。治法:燥湿化痰,宣降肺气。方药: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和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减。法半夏12g,厚朴9g,陈皮9g,苦杏仁9g,茯苓15g,枳实9g,白芥子9g,紫苏子9g,莱菔子9g,生姜6g。加减:痰从寒化,畏寒、痰白稀者,加干姜9g,细辛3g;痰多咳喘,胸闷不得卧者,加麻黄6g,薤白9g,葶苈子(包煎)9g;脘腹胀闷,加木香9g,(焦)槟榔9g,豆蔻6g;便溏者,减紫苏子、莱菔子,加白术12g,泽泻9g,葛根9g;兼血瘀证,见口唇紫绀,舌有瘀斑、瘀点者,加川芎9g,赤芍9g,或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口服,每次10ml或6粒,每日3次。中成药:桂龙咳喘宁胶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3次。苏子降气丸,口服,每次6g,每日1或2次。

2.2正虚邪恋类

2.2.1肺脾气虚

主症:咳嗽,气短,乏力,纳呆,食少。次症:胃脘胀满,腹胀,白汗,舌体胖大、齿痕,舌质淡,舌苔白、薄,脉沉、细、缓、弱。诊断:①咳嗽;②气短,或乏力,动则加重;③白汗;④纳呆或食少;⑤胃脘胀满或腹胀;⑥舌质淡或苔薄白,舌体胖大或有齿痕,或脉沉细、沉缓、细弱。具备①、②、③中的2项,加④、⑤、⑥中的2项。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固卫。方药: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加减。党参15g,茯苓12g,白术12g,莲子12g,白扁豆15g,山药15g,苦杏仁9g,陈皮9g,枳壳9g,豆蔻6g,炙甘草6g。加减:咳嗽明显者,加款冬花9g,紫菀9g;纳差不食者,加六神曲12g,(炒)麦芽12g;脘腹胀闷者,减黄芪,加木香9g,莱菔子9g;虚汗甚者,加浮小麦12g,(煅)牡蛎(先煎)20g;寒热起伏,营卫不和者,加桂枝6g,白芍9g,生姜9g,大枣9g。中成药:玉屏风颗粒,冲服,每次5g,每日3次。黄芪颗粒,冲服,每次4g,每日2次。金咳息胶囊(参蛤补肺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

2.2.2气阴两虚

主症:咳嗽,无痰,少痰,气短,乏力,舌体瘦小、苔少,脉细、沉。次症:咯痰不爽,口干或渴,白汗,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红,舌苔薄、花剥,脉数。诊断:①气短或乏力,动则加重;②干咳或少痰或咯痰不爽;③口干,甚至口渴;④盗汗或白汗;⑤手足心热;⑥舌体瘦小、舌质淡或红,或舌苔薄少或花剥,或脉沉细或细数。具备①、②中的2项,加③、④、⑤、⑥中的2项。治法:益气养阴,润肺化痰。方药: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太子参15g,南沙参12g,麦冬12g,五昧子9g,川贝母9g,百合15g,山药15g,玉竹12g,桑叶6g,天花粉12g,地骨皮12g,炙甘草6g。加减:咳甚者,加百部9g,(炙)枇杷叶12g,苦杏仁9g;低热不退者,可加银柴胡9g,白薇9g,亦可选用青蒿鳖甲汤方(青蒿、鳖甲、生地黄、知母、牡丹皮、太子参、玉竹、紫菀、款冬花、浙贝母);盗汗明显者,加(煅)牡蛎(先煎)20g,糯稻根15g;呃逆者,加竹茹6g,(炙)枇杷叶12g;纳差食少者,加(炒)麦芽9g,(炒)谷芽9g;腹胀者,加佛手9g,香橼(皮)9g;兼有痰热证者,可采用毒素清方(瓜蒌、人参、麦冬、生地黄、鱼腥草、板蓝根、白头翁、牡丹皮)。对于气阴两虚,余热未清者,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干渴,舌红少苔,脉虚数者,可用竹叶石膏汤加减。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偏阴虚者,百合固金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养阴清肺丸,口服,每次9g,每日2次。

2.3危重变证类

2.3.1热陷心包

主症:咳嗽,甚则喘息、气促,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神志异常,舌红、绛,脉数、滑。次症:高热,大便干结,尿黄,脉细。诊断:①咳嗽或喘息、气促;②心烦不寐、烦躁甚或神志恍惚、昏蒙、谵妄、昏愦不语;③高热、身热夜甚;④舌红甚至红绛,或脉滑数或细数。具备①、②中的2项,加③、④中的1项。治法:清心凉营,豁痰开窍。方药:清营汤(《温病条辨》)合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水牛角(先煎)30g,生地黄15g,玄参12g,麦冬12g,赤芍12g,金银花12g,连翘12g,黄连6g,栀子9g,天竺黄6g,丹参9g,石菖蒲6g。加减:谵语、烦躁不安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抽搐者,加用钩藤9g,全蝎6g,地龙12g,羚羊角(粉)(冲服)0.6g;口唇紫绀,舌有瘀斑、瘀点者,加牡丹皮9g,紫草9g;腑气不通者,加大黄(后下)6g、芒硝(冲服)9g,或大黄颗粒6g鼻饲联合大黄颗粒15g灌肠,每日1次。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20~40ml或醒脑静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丸,口服或鼻饲,每次3g,每日1或2次。对于脓毒症而辨证为瘀毒互结、邪毒内陷证者,可选血必净注射液50~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

2.3.2邪陷正脱主症:呼吸短促,气短息弱,神志异常,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疾促。次症:面色潮红,身热,烦躁,舌质淡、绛。诊断:①呼吸短促或气短息弱;②神志恍惚、烦躁、嗜睡、昏迷;③面色苍白或潮红;④大汗淋漓;⑤四肢厥冷;⑥舌质淡或绛、少津,或脉微细欲绝,或疾促。具备①、②中的1项,加③、④、⑤、⑥中的2项。除了①、②、④表现相同外,偏于阴竭者,可见面色潮红,舌绛少津,脉细数或疾促;偏于阳脱者,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质淡,脉微细欲绝。治法:益气救阴,回阳固脱。方药:阴竭者以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昧生晒参(单煎)12g,麦冬12g,五昧子9g,山茱萸30g,(煅)龙骨(先煎)20g,(煅)牡蛎(先煎)20g。阳脱者以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加昧红参(单煎)15g,(制)附子(先煎)12g,干姜9g,(煅)龙骨(先煎)20g,(煅)牡蛎(先煎)20g,炙甘草6g。中成药:偏于阴竭者,可选用生脉饮注射液20~60ml或参麦注射液20~6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偏于阳脱者,可选用参附注射液20~6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①鱼腥草、鸭跖草、半枝莲各15g,金银花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风热犯肺证、痰热壅肺证。②穿心莲、功劳木各15g,橘皮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痰热壅肺证。③重楼、败酱草、大青叶、矮地茶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痰热壅肺证。

本指南是在总结近年来中医药诊治CAP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以期能够为从事CAP防治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促进和提高中医药诊治水平。指南研制小组将对该指南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评估。随着新的临床证据不断出现,研制小组将不断收集、评价新的证据,以对指南进行补充与更新。

该指南供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临床使用。适合于CAP的辨证治疗,也适用于老年人CAP患者。对于HAP的患者可参考应用。该指南中的药物剂量为参考剂量,供临床应用时参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肺外)的不良效应。COP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在其病程中常出现急性加重,急性加重是促进疾病持续进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COPD的总体患病率为8.2%,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2.4%和5.1%。随着年龄增加,男女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轻度和中度COPD的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可能高于10%,在老年人群中的比例可能明显增高。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预计2020年将成为全球致死原因第3位和经济负担第5位。COPD多属于中医学的“咳嗽”、“喘病”、“肺胀”等范畴。为进一步完善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诊治水平的提高,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COPD建设项目组组织成立了由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统计学、卫生经济学等多学科人员组成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修订小组,参照2008年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依据指南研究与评价的评审(AppraisalofGuidelinesResearchandEvaluation,AGREE)、指南标准化会议(ConferenceonGuidelinesStandardization,COGS)确定的评价指南标准和苏格兰指南制定组织(ScottishIntercollegiateGuidelineNetwork,SIGN)所归纳的指南制定步骤,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注重中医特色,对既往和现有的相关证据进行了充分收集和评价。证据来源包括①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②教科书;③相关专著;④国家、行业学会颁布的相关诊疗标准等;⑤尚未发表的有关中医治疗COPD临床研究报告。根据制定的推荐意见的证据质量分级共分5级别8等次,获得了42篇不同质量等级的相关证据(其中Ⅰa级5篇、Ⅰb级6篇、Ⅱa级8篇、Ⅱb级5篇、Ⅲa级0篇、Ⅲb级7篇、Ⅳ级8篇、Ⅴ级3篇),并采用共识法最终形成证据的推荐意见,编写成本指南,以供参考。

1诊断标准

1.1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接触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确定。COPD的主要症状[慢性咳嗽、咳痰和(或)呼吸困难]、危险因素接触史、存在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是诊断COPD的必备条件。肺功能指标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用支气管舒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FVC)<70%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COPD早期轻度气流受限时可有或无临床症状。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确定肺过度充气的程度。排除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结核等其他肺部疾病。

1.2疾病分期

1.2.1急性加重期

急性加重是指患者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基础用药。通常在疾病过程中,短期内患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液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当患者出现运动耐力下降、发热和(或)胸部影像异常时可能为COPD加重的征兆。2006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首次将急性加重期定义为在COPD病程中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急性加重,病情变化大于每日自然病程变化程度,并且需要改变日常治疗方案。

1.2.2稳定期

指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

1.3严重程度分级

基于研究目的不同,COPD严重程度可根据肺功能、功能性呼吸困难程度、生活质量、是否存在合并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进行评估,其中反映气流受限程度的FEV1下降有重要参考意义。根据肺功能的变化等将COPD严重性分为4级。

Ⅰ级(轻度COPD)轻度气流受限(FEV-1/FVC×100%<70%,但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80%),通常可伴有或不伴有咳嗽、咳痰。

Ⅱ级(中度COPD):气流受限进一步恶化(50%≤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80%),并有症状进展和气短,运动后气短更为明显。此时,由于呼吸困难或疾病的加重,患者常去医院就诊。

Ⅲ级(重度COPD):气流受限进一步恶化(30%≤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50%),气短加剧,并且反复出现急性加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Ⅳ级(极重度COPD):严重的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30%预计值或者合并有慢性呼吸衰竭。此时,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如果出现急性加重则可能有生命危险。

此外,BODE指数(包含体重指数、气流阻塞程度、呼吸困难、运动能力等)和COPD急性加重次数也可作为COPD严重程度监测指标。

2辨证论治

肺脏感邪,迁延失治,痰瘀稽留,损伤正气,肺、脾、肾虚损,正虚卫外不固,外邪易反复侵袭,诱使本病发作,其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急性加重期以实为主,稳定期以虚为主。COPD急性加重期病机为痰(痰热、痰浊)阻或痰瘀互阻,常兼气虚或气阴两虚,虚实相互影响,以痰瘀互阻为关键。痰热日久损伤气阴,气虚则气化津液无力,津液不得正化反酿成痰浊而使阴津生化不足。痰壅肺系气机,损及肺朝百脉,可致血瘀,气虚帅血无力也可致瘀;瘀血内阻而使津液运行不畅,促使痰饮内生,终成痰瘀互阻。痰壅肺系重者,可蒙扰神明,表现为痰热、痰浊之分,多为急性加重的重证。发作缓解,病情稳定,痰瘀危害减轻,但稽留难除,正虚显露而多表现为气(阳)、阴虚损,集中于肺脾肾,气(阳)、阴虚损中以气(阳)为主,肺脾肾虚损以肾为基。故稳定期病机以气(阳)虚、气阴两虚为主,常兼痰瘀。

本病急性加重期常见风寒袭肺、外寒内饮、痰热壅肺、痰湿阻肺、痰蒙神窍等证,稳定期常见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肺肾气阴两虚等证。血瘀既是COPD的主要病机环节,也是常见兼证,常兼于其他证候中,如兼于痰湿阻肺证则为痰湿瘀肺证,兼于痰热壅肺证则为痰热瘀肺证,兼于肺肾气虚证则为肺肾气虚瘀证。治疗应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急性加重期以清热、涤痰、活血、宣肺降气、开窍而立法,兼顾气阴。稳定期以益气(阳)、养阴为主,兼祛痰活血。

2.1急性加重期

研究证据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可以显著提高疗效、明显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致残率等。

2.1.1风寒袭肺

主症:咳嗽,喘息,恶寒,痰白、清稀,舌苔薄白,脉紧。次症: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肢体酸痛,脉浮。

诊断:①咳嗽或喘息,咳痰白、清稀;②发热、恶寒、无汗,或肢体酸痛;③鼻塞、流清涕;④舌苔白,或脉浮,或浮紧。具备①、②2项,加③、④中的1项。

治法: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方药:三拗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合止嗽散(《医学心悟》)加减。麻黄(炙)9g,杏仁9g,荆芥9g,紫苏叶9g,白前9g,百部9g,桔梗9g,枳壳9g,陈皮9g,炙甘草6g。

加减:痰多白黏,舌苔白腻者,加法半夏9g、厚朴9g、茯苓12g;肢体酸痛甚者,加羌活9g、独活9g;头痛者,加白芷9g、藁本6g;喘息明显者,紫苏叶改为紫苏子9g,加厚朴9g。

中成药:通宣理肺丸,口服,每次7g(水蜜丸)或8~10丸(浓缩丸),每日2或3次。杏苏止咳颗粒,冲服,每次12g,每日3次。感冒疏风颗粒,口服,每次3g,每日2次。

2.1.2外寒内饮

主症:咳嗽,喘息气急,痰多,痰白稀薄、泡沫,胸闷,不能平卧,恶寒,舌苔白、滑,脉弦、紧。次症:痰易咯出,喉中痰鸣,无汗,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脉浮。

诊断:①咳嗽或喘息;②恶寒、无汗,或鼻塞、流清涕,或肢体酸痛;③痰白稀薄或兼泡沫、痰易咯出;④喉中痰鸣;⑤胸闷甚至气逆不能平卧;⑥舌苔白滑,或脉弦紧或浮弦紧。具备①、②2项,加③、④、⑤、⑥中的2项。

治法:疏风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伤寒论》)合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加减。麻黄(炙)9g,桂枝9g,干姜6g,白芍9g,细辛3g,法半夏9g,五味子6g,紫苏子9g,杏仁9g,厚朴9g,炙甘草6g。

加减:咳而上气,喉中如有水鸡声,加射干9g、款冬花9g;饮郁化热,烦躁口渴、口苦者,减桂枝,加石膏30g(先煎)、黄芩9g、桑白皮12g;肢体酸痛者,加羌活9g、独活9g;头痛者,加白芷9g。

中成药:风寒咳嗽颗粒(冲剂),冲服,每次5g,每日2次。小青龙颗粒,冲服,每次6g(无糖型)或13(含糖型),每日3次。

2.1.3痰热壅肺

主症:咳嗽,喘息,胸闷,痰多,痰黄、白黏干,咯痰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次症:胸痛,发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舌苔厚。

诊断:①咳嗽或喘息气急;②痰多色黄或白黏,咯痰不爽;③发热或口渴喜冷饮;④大便干结;⑤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具备①、②2项,加③、④、⑤中的2项。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清气化痰丸(《医方考》)合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加减。(全)瓜蒌15g,(清)半夏9g,浙贝母9g,栀子9g,桑白皮12g,黄芩9g,杏仁9g,白头翁12g,鱼腥草18g,麦冬12g,陈皮9g。

加减:痰鸣喘息而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9g(包煎)、射干9g、桔梗9g;咳痰腥味者,加金荞麦(根)20g、薏苡仁12g、桃仁9g、冬瓜子12g;痰多质黏稠、咯痰不爽者,减半夏,加百合12g、南沙参12g;胸闷痛明显者,加延胡索9g、赤芍12g、枳壳12g;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9g、枳实9g、厚朴9g,甚者加芒硝(冲服)9g;热甚烦躁、面红、汗出者,加石膏30g(先煎)、知母12g;热盛伤阴者,加天花粉12g、生地黄15g、玄参12g;痰少质黏,口渴,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虚,减半夏、加太子参12g、南沙参12g;兼外感风热者,加金银花12g、连翘12g、薄荷6g。可采用清热化痰方药(鱼腥草30g,苇茎15g,桑白皮15g,桔梗10g,陈皮6g,法半夏10g,虎杖30g)加减。兼有面色紫暗,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舌质暗红,舌有瘀斑等血瘀证的患者,可采用通塞颗粒方(葶苈子、地龙、麻黄(炙)、川贝母、大黄(制)、赤芍、生晒参、麦冬、石菖蒲等)。

中成药:蛇胆川贝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2次。清气化痰丸,口服,每次6~9g。清肺消炎丸,口服,每次8g,每日3次。痰热清注射液20~4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

2.1.4痰湿阻肺

主症:咳嗽,喘息,痰多,痰白黏,口黏腻,舌苔白、腻,脉滑。次症:气短,痰多泡沫,痰易咳出,胸闷,胃脘痞满,纳呆,食少,舌质淡,脉弦。

诊断:①咳嗽或喘息、气短;②痰多、白黏或呈泡沫状;③胃脘痞满;④口黏腻,纳呆或食少;⑤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具备①、②2项,加③、④、⑤中的2项。

治法:燥湿化痰,宣降肺气。

方药: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和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减。法半夏12g,厚朴9g,陈皮9g,薤白12g,茯苓15g,枳壳9g,芥子9g,紫苏子9g,莱菔子9g,豆蔻6g,生姜6g。加减:痰多咳喘,胸闷不得卧者,加麻黄6g、葶苈子9g(包煎);脘腹胀闷,加木香9g、槟榔(焦)9g;便溏者,减紫苏子、莱菔子,加白术12g、泽泻9g、葛根9g;大便秘结,加(焦)槟榔12g、枳实9g;外感风热者,减薤白,加金银花9g、连翘12g、僵蚕9g;外感风寒者,加麻黄6g、荆芥9g、防风9g。

中成药:桂龙咳喘宁胶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3次。咳喘顺丸,每次5g,每日2次;苓桂咳喘宁胶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3次。苏子降气丸,口服,每次6g,每日2次。

2.1.5痰蒙神窍

主症:喘息气促,神志恍惚、嗜睡、昏迷、谵妄,舌苔白、腻、黄。次症:喉中痰鸣,肢体瘛疭甚则抽搐,舌质暗红、绛、紫,脉滑、数。

诊断:①神志异常(烦躁、恍惚、嗜睡、谵妄、昏迷);②肢体瘛疭甚则抽搐;③喘息气促;④喉中痰鸣;⑤舌质淡或红、舌苔白腻或黄腻,或脉滑或数。具备①、②中1项加③、④、⑤中的2项。

治法:豁痰开窍。

方药:涤痰汤(《奇效良方》)加减。(清)半夏9g,天南星6g,天竺黄6g,茯苓15g,陈皮9g,枳实9g,丹参15g,人参9g,石菖蒲6g,细辛3g,生姜6g。

加减:舌苔白腻有寒象者,加用苏合香丸3g,姜汤或温开水送服,每次1丸,每日2次或2次;痰热内盛,身热,谵语,舌红绛、苔黄者,加水牛角30g(先煎)、玄参12g、连翘12g、黄连6g、(焦)栀子9g,或加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腑气不通者,加(生)大黄6g(后下)、芒硝9g(冲服);抽搐明显者,加钩藤9g、全蝎6g、地龙12g、羚羊角(粉)0.6g(冲服)。痰蒙神窍偏于痰热证,病机以痰、热、瘀为主,治以清热豁痰,活血开窍,可采用涤痰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苇茎、杏仁、石菖蒲、胆南星、薏苡仁、桃仁、虎杖、鱼腥草、竹茹等)联合清开灵注射液、香丹注射液。

中成药:偏痰浊蒙窍者,苏合香丸,口服或鼻饲,每次3g,每日1或2次。偏痰热蒙窍者,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丸,口服或鼻饲,每次3g,每日1或2次;清开灵注射液20~40ml或醒脑静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

2.2稳定期

多个较高质量级别的证据表明,采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稳定期具有明显的疗效,表现在改善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提高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其疗效均好于单纯西医治疗。

2.2.1肺气虚

主症:咳嗽,乏力,易感冒。次症: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自汗,恶风,舌质淡,舌苔白,脉细、沉、弱。

诊断:①咳嗽或喘息、气短,动则加重;②神疲、乏力,或自汗;③恶风,易感冒;④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弱。具备①、②、③、④中的3项。

治法:补肺益气固卫。

方药:人参胡桃汤(《济生方》)合人参养肺丸(《证治准绳》)加减。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2g,核桃仁15g,百部9g,川贝母9g,杏仁9g,厚朴9g,紫苏子9g,地龙12g,陈皮9g,桔梗9g,炙甘草6g。加减:咳嗽痰多、舌苔白腻者,减黄芪、川贝母、百部,加法半夏9g,茯苓15g;自汗甚者,加浮小麦15g,牡蛎(煅)15g(先煎);寒热起伏、营卫不和者,加桂枝6g、白芍9g。

中成药:玉屏风冲剂,冲服,每次5g,每日3次。黄芪颗粒,冲服,每次4g,每日2次。

2.2.2肺脾气虚

主症: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纳呆,乏力,易感冒,舌体胖大、齿痕,舌质淡,舌苔白。次症:神疲,食少,脘腹胀满,便溏,自汗,恶风,脉沉、细、缓、弱。

诊断:①咳嗽或喘息、气短,动则加重;②神疲、乏力或自汗,动则加重;③恶风,易感冒;④纳呆或食少;⑤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⑥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沉缓或细弱。具备①、②、③中的2项,加④、⑤、⑥中的2项。

治法:补肺健脾,降气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合黄芪补中汤(《医学发明》)加减。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2g,茯苓12g,杏仁9g,川贝母9g,地龙12g,厚朴9g,紫菀9g,紫苏子9g,淫羊藿6g,陈皮9g,炙甘草6g。

加减:咳嗽痰多、舌苔白腻者,减黄芪,加法半夏12g,豆蔻9g;咳痰稀薄,畏风寒者,加干姜9g、细辛2g;纳差食少明显者,加神曲12g,豆蔻12g、麦芽(炒)12g;脘腹胀闷,减黄芪,加木香9g、莱菔子9g、豆蔻9g;大便溏者,减紫菀、苦杏仁,加葛根9g、泽泻12g、芡实15g;自汗甚者,加浮小麦15g、牡蛎(煅)20g(先煎)。

中成药:慢支固本颗粒,口服,每次10g,每日2次。玉屏风冲剂,冲服,每次5g,每日3次。金咳息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

2.2.3肺肾气虚

主症: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易感冒,舌质淡,舌苔白,脉细。次症:恶风,自汗,面目浮肿,胸闷,耳鸣,夜尿多,咳而遗溺,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弱。诊断①喘息,气短,动则加重,②乏力,或自汗,动则加重;③易感冒,恶风;④腰膝酸软;⑤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⑥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溺;⑦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或细弱。具备①、②、③中的2项,加④、⑤、⑥、⑦中的2项。

治法:补肾益肺,纳气定喘。

方药:人参补肺饮(《症因脉治》)加减。人参9g,黄芪15g,枸杞子12g,山茱萸9g,五味子9g,淫羊藿9g,浙贝母9g,紫苏子9g,赤芍12g,地龙12g,陈皮9g,炙甘草6g。

加减:咳嗽明显者,加(炙)紫菀12g、杏仁12g;咳嗽痰多、舌苔白腻者,加法半夏9g、茯苓15g;动则喘甚者,减沉香,加蛤蚧粉2g(冲服);面目虚浮、畏风寒者,加肉桂5g(后下)、泽泻9g、茯苓12g;腰膝酸软者,加菟丝子12g、杜仲12g;小便频数明显者,加益智仁9g、金樱子12g;畏寒,肢体欠温者,加(制)附子9g(先煎)、干姜6g。也可采用调补肺肾方[冬虫夏草3g(单煎),五味子9g,丹参9g,茯苓15g,山茱萸9g,淫羊藿9g,枸杞子12g]加减。

中成药:固肾定喘丸,口服,每次1.5~2g,每日2次或3次。固本咳喘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百令胶囊,口服,每次5~15粒,每日3次。气虚甚而肾阳虚者,右归丸,口服,每次9g,每日3次。

2.2.4肺肾气阴两虚

主症: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自汗,盗汗,腰膝酸软,易感冒,舌质红,脉细、数。次症:口干,咽干,干咳,痰少,咯痰不爽,手足心热,耳鸣,头昏,头晕,舌质淡,舌苔少、花剥,脉弱、沉、缓、弦。

诊断:①喘息、气短,动则加重,②自汗或乏力,动则加重;③易感冒;④腰膝酸软;⑤耳鸣,头昏或头晕;⑥干咳或少痰、咯痰不爽;⑦盗汗;⑧手足心热;⑨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脉沉细或细弱或细数。具备①、②、③中2项加④、⑤中的1项加⑥、⑦、⑧、⑨中的2项。

治法:补肺滋肾,纳气定喘。

方药:保元汤(《景岳全书》)合人参补肺汤(《证治准绳》)加减。人参9g,黄芪15g,黄精15g,地黄(熟)15g,枸杞子12g,麦冬15g,五味子9g,肉桂3g(后下),紫苏子9g,浙贝母12g,牡丹皮9g,地龙12g,百部9g,陈皮9g,炙甘草6g。

加减:咳甚者,加枇杷叶(炙)12g、杏仁9g;痰黏难咯明显者,加百合15g、玉竹12g、南沙参12g;手足心热甚者,加知母9g、黄柏9g、地骨皮12g、鳖甲15g;盗汗者,加牡蛎(煅)20g(先煎)、糯稻根(须)15g。

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百令胶囊,口服,每次5~15粒,每日3次。偏肺阴虚而有燥热者,养阴清肺丸,口服,每次6~9g,每日2次。偏肺肾阴虚者,百合固金丸,口服,每次9g,每日2次;麦味地黄丸,口服,每次8粒,每日2次或3次。偏肺肾阴虚而内热咳喘者,蛤蚧定喘丸,口服,每次6g(水蜜丸),每日2次。偏肾阴虚者,左归丸口服,每次9g,每日2次。

兼证——血瘀证:主症:口唇青紫,舌质暗红、紫暗、瘀斑,脉涩、沉。次症:胸闷痛,面色紫暗。诊断:①面色紫暗;②唇甲青紫;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瘀点;④舌下静脉迂曲、粗乱。具备①、②、③、④中的1项。治法:活血化瘀。方药可选用川芎9g,赤芍12g,桃仁9g,红花9g,莪术9g。可根据所兼证候的不同,临床上可增减上述药物。中成药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口服,每次10ml或6粒,每日3次。

3其他治法

3.1单方验方

①紫河车1具,焙干研末,每次1.5g,每日3次,饭后口服,适用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证。②葶苈子粉,装胶囊,每次1.5g,每日2次,饭后口服,用于痰浊壅肺的咳喘。③鱼腥草、金银花、金荞麦根茎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痰热证。④地龙焙干研末,装胶囊,饭后口服,每次3g,每日2次,用于痰热证。

3.2针灸治疗

3.2.1针刺

主穴为肺俞(双)、大椎、风门(双)。咳甚者,配尺泽、太渊;痰多者,配足三里、中脘;体虚易感冒者,配足三里;痰壅气逆者,配天突、膻中;肾虚失纳之虚喘者,配肾俞、关元、太溪;心悸者,配心俞、内关。针刺大椎、中脘、尺泽、关元,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手法。针刺肺俞、风门、心俞、肾俞,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手法。针刺合谷、太渊、内关、鱼际、太溪,以捻转为主,提插为辅进行。针刺天突穴,用小幅度提插捻转行针法,得气后不留针。针刺足三里,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的行针手法。急性加重期每日针刺1次,稳定期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根据具体病情采取虚补实泻,即稳定期多为正虚,针用补法;急性加重期多为邪实,或虚实夹杂,故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继续治疗1或2个疗程。

3.2.2灸法

气虚、阳虚者,宜灸或针灸并用,取穴同上。以艾条温和灸为主,在留针期间或起针之后进行,每穴灸5~10min,以局部潮红为度

3.3拔火罐

阴虚内热,或肺部感染有热象者,宜针后拔火罐。在起针后,用较大火罐或广口玻璃瓶拔于大椎与两肺俞之间。如患者消瘦,可用小火罐拔于两侧肺俞穴处。留罐10min左右。

3.4穴位贴敷

3.4.1天灸

主穴选取肺俞、大椎、风门、天突、膻中等穴。药物组成:白芥子30g、甘遂15g、细辛15g、延胡索10g、干姜10g、丁香10g。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取药粉2g,用鲜姜汁调和,做成直径约为1.5cm、厚约0.5cm的圆饼贴于上述穴位上,用4cm×4cm大小胶布固定,成人贴4~6h,儿童贴2~3h。治疗时间为三伏天。常配合服用中药。

3.4.2舒肺帖

第1组为大椎、肺俞、定喘、肾俞等穴,第2组为天突、膻中、肾俞、膏肓俞等,两组穴位交换贴敷。将舒肺贴药物(芥子、芫花、延胡索、干姜、细辛、椒目、肉桂)软膏贴敷,一般6~12h后取下,如有烧灼感可提前取下,无烧灼感可延迟12h取下。每7~10天贴敷1次,2个月为1个疗程;也可于“三伏天”前的第10天、“三伏天”内的第10、20、30天,“三伏天”后的第10天各贴敷1次。常配合服用中药。

3.4.3冬病夏治消喘膏

由(炒)芥子、荜茇、细辛、麻黄、石菖蒲等药物组成。穴位选取两侧肺俞、心俞、膈俞6个穴位,每个穴位贴敷1个药丸,直接贴压于局部,按压成饼状,并用脱敏胶布固定,表层再粘贴橡皮膏固定、防渗,每次6h,三伏期间每10天1次,共3次。常配合服用中药。

本指南是在总结近年来中医药诊治COPD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以期能够为从事COPD防治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促进和提高中医药诊治水平。指南研制小组将对该指南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继续收集、评价新的临床证据,以对指南进行补充与更新。该指南供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临床使用。适合于COPD的中医辨证治疗,对于合并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OPD患者的诊治可参考使用,对于合并有气胸、胸腔积液、肺栓塞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严重心功能不全者不建议使用。该指南中的药物剂量为参考剂量,供临床应用时参考。

变态反应性鼻炎(摘录)

变态反应性鼻炎(allegicrhinitis,AR)简称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为鼻粘膜的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季节性和常年性两种临床类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及大气污染加重,空气中的SO2浓度的增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过度清洁”的生活方式,本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发达国家达10%-20%以上。我国不同地区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高发区已达37.74%。本病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多发于青壮年及儿童。属于中医“鼻鼽”范畴。

【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及展望】

变应性鼻炎的病机,乃肺、脾、肾亏虚兼外感风寒异气,其中以肺气虚为基础,治当补气固表、祛风通窍。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是扶正固本的经典方剂,很切合该病机特点。由其改剂型之玉屏风颗粒,于保持原方扶正祛邪、益气固表功效的同时,更显示了免疫调节功效。通过纠正TH2的优势分化,强化TH1活性,维持TH1/TH2功能平衡,抑制IgE的产生并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得以有效控制变态反应性鼻炎病情。还能促进鼻腔粘膜上皮细胞纤毛功能活性,减轻组织水肿,有效缓解鼻阻塞,减少鼻分泌物,改善嗅觉功能。依据中西医结合理念,于疾病不同时期联合应用相关化学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该病的重要组织病理学特点为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鼻用糖皮质激素通过调节局部免疫细胞活性,促进嗜酸性细胞凋亡效应,并对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广泛的抑制作用,因而,已经成为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线首选药物。

中西医结合用药方案中,常以局部应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短期口服抗组胺药,在急性症状控制后,继续应用玉屏风颗粒巩固疗效。

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根本途径在于调控患者本身的过敏性体质。只有通过改善过敏体质这一病理基础,才能真正消除变态反应的发生。中医学防治变应性鼻炎采用的是扶助正气,调理体质为主的思路,符合这一基本原则,但起效较慢。综合应用中药滴鼻疗法、针灸疗法,有望克服这一弱点。

血管运动性鼻炎

血管运动性鼻炎(vasomotorrhinitis)又称血管舒缩性鼻炎,为鼻黏膜的高反应性疾病,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有关,表现为血管舒缩反应的异常改变。本病发病以青壮年居多,女性较男性多见。本病亦属于中医“鼽嚏”范畴。

1病因病理

1.1 病因为多因素致病。

1.1.1精神紧张、焦虑

反复的神经刺激使交感神经功能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致血管扩张,引起鼻粘膜神经源性炎症。

1.1.2环境、温度突变以及异味和尘埃的刺激

可引起感觉神经细胞类纤维末梢释放较多P物质。P物质的增多,经一系列生化反应,可进一步促进局部的神经性炎症。

1.1.3内分泌功能紊乱

如甲状腺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变化均可引起鼻粘膜的反应性改变。

1.2病理

本病是神经递质介导的鼻粘膜神经性炎症。表现为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副交感神经递质释放增多,可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腺体分泌旺盛。发作时,鼻粘膜组织学改变表现为杯状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浸润,血管扩张,腺体增生和组织水肿。

1.3病机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与变应性鼻炎相似,故其病因病机也与变应性鼻炎相似,多为肺、脾、肾三脏虚损。

2临床表现

2.1症状

2.1.1鼻塞

多为交替性鼻塞,夜晚加重,白天减轻或消失。易受气候、空气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

2.1.2喷嚏

多为晨起发作,对异味及冷空气敏感。

2.1.3流清涕

白天明显,有黏液或水样涕,多与精神因素有关。

2.1.3嗅觉减退

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可伴有头疼。

2.2体征

鼻镜检查可见鼻粘膜充血暗红,或色淡或苍白。反复发作者,可见黏膜膜水肿,以下鼻甲肿大明显。部分患者可见鼻中隔偏曲。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参考变应性鼻炎的相关实验室检查项目,本病结果均为阴性。

4诊断与鉴别诊断

4.1诊断要点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病时的精神状态、与环境因素和发病时间的关系,留意内分泌及某些药物的影响。本病鼻部症状每日往往持续1小时以上,同时变应原皮肤试验阴性,鼻分泌物涂片检查未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2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变应性鼻炎相鉴别。与本病症状相似,但性质不同,一为鼻黏膜变态反应性炎症,一为鼻黏膜神经源性炎症。相关实验室检查,一为阳性,一为阴性。

5治疗

以药物治疗为主。特别是结合系统的中医辨证论治,通过调治病理性体质状况,可改善或恢复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的平衡调节机制,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5.1 化学药物治疗

5.1.1抗组胺药

可改善鼻黏膜水肿,减少喷嚏。

5.1.2抗胆碱药

如0.03%异丙溴铵,可减少鼻分泌物。

5.1.3鼻用糖皮质激素

鼻内局部应用,可以减轻症状。

5.1.4鼻用减充血剂

如盐酸赛洛唑啉、麻黄素滴鼻液等,可使鼻黏膜收缩,鼻甲缩小,减轻鼻塞,但不宜长时间应用,一般连续用药时间以5-7天之内为宜。

5.2辩证论治

参见变应性鼻炎。

5.3中成药

鼻炎康合并玉屏风颗粒口服

5.4其他疗法

5.4.1鼻内激光、射频或微波治疗

鼻黏膜表面麻醉下,在下鼻甲前段,鼻丘或相对应的鼻中隔黏膜实施治疗。针对喷嚏频发,对冷热刺激敏感的患者,可收到一定效果,但应慎重行之,应慎重选择病例,总之以不造成过多的鼻粘膜损伤为基本原则。

5.4.2硝酸银涂布

以20%-30%硝酸银溶液涂布与下鼻甲表面,可降低鼻黏膜敏感性。

6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及展望

根据古今文献研究结果,血管运动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均属于“鼻鼽”的范畴,中医病机和临床表现很相似,因而其中医治疗可以互相参照。

7预防与调护

每当打喷嚏之前,急按迎香穴,按摩到该处发热为度们可以制止症状发作。

鼻鼽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鼻鼽的诊断、辩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鼻鼽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鼻鼽allergicrhinitis,etc。

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连续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征的疾病。西医学的变应性鼻炎等属于本范畴。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可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3.1.2临床症状

具有突发性和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以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鼻涕、鼻塞为主要表现。或伴有眼痒、咽痒、腭痒等症状。

3.1.3局部检查

发作期鼻黏膜多为苍白、灰白或浅蓝色,亦可充血色红,鼻甲肿大,鼻腔有较多水样分泌物。间歇期上述体征多不明显。

3.1.4其他检查

免疫学检查加皮肤变应原测试、血清IgE检测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3.2鉴别诊断

伤风鼻塞有鼻痒、喷嚏、流水样鼻涕和鼻塞;但伤风鼻塞不具有突然发作、很快消失的特点,可伴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病程较短。

4辩证

4.1肺气虚寒证

发作性鼻痒,喷嚏连作,清涕量多,鼻塞,嗅觉减退;鼻黏膜色淡、肿胀;语声低,易患感冒,经常咳嗽,咳痰;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4.2脾气虚弱证

发作性鼻痒,喷嚏连作,清涕量多,鼻塞,嗅觉减退;鼻黏膜色淡、肿胀;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舌淡红或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4.3肾阳不足证

发作性鼻痒,喷嚏连作,清涕量多,鼻塞,嗅觉减退;鼻黏膜苍白、肿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4.4肺经伏热证

发作性鼻痒,喷嚏连作,清涕量多或为黏稠涕,鼻塞,嗅觉减退;鼻黏膜偏红、肿胀;口干;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数。

5治疗

5.1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以宣通鼻窍、敛涕止嚏为原则。

5.2分证论治

5.2.1肺气虚寒证

治法:温肺散寒。

主方:温肺止流丹(《辩证录》)加减。

常用药:人参、河子、细辛、荆芥、黄芪、白术、防风、蝉蜕、桂枝、干姜、甘草。

5.2.2脾气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气。

主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陈皮、山药、当归、升麻、柴胡、干姜、砂仁、甘草。

5.2.3肾阳不足证

治法:温补肾阳。

主方: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乌梅、五味子。

5.2.4肺经伏热证

治法:清肺通窍。

主方:辛夷清肺钦(《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辛夷、黄芩、石膏、栀子、桑白皮、麦冬、莤草、紫草、墨旱莲。

5.3中成药

玉屏风颗粒:适用于肺气虚寒证及脾气虚弱证。

5.4药物外治

可选用芳香通窍或健脾益气的中药滴鼻剂滴鼻。

5.5针灸疗法

5.5.1体针

取迎香、印堂、风池、风府、足三里等为主穴,以上星、合谷、和髎、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等为配穴。每次主穴、配穴各取1~2次。

5.5.2灸法

取足三里、命门、百会、气海、三阴交、涌泉、上星、印堂、身柱、膏肓、肺俞、脾俞、肾俞等穴,悬灸或隔姜灸。

5.5.3耳穴贴压

取神门、内分泌、内鼻、肺、脾、肾、肾上腺、皮质下等穴。每次取3~5次。

5.5.4穴位注射

取迎香、合谷、风池等穴、药物可选当归注射液、人参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5.5.5穴位敷贴

用白芥子、甘遂、细辛、麝香、分别研末,按20:10:10:10:0.6的比例和匀,在夏季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分3次用姜汗调敷贴于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每次贴30~60分钟后除去。连续应用3个夏季。

5.6按摩疗法

患者将双手大鱼际摩擦至发热后贴于鼻梁两侧,自鼻根至迎香穴轻轻摩擦至局部觉热。或以两手中指于鼻梁两边按摩20~30次。

瘾 疹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瘾疹的诊断、辩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瘾疹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瘾疹,相当于慢性荨麻疹(urticaria)。

瘾疹是一种以皮肤作痒,搔之起风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发无定处,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的皮肤病。

3诊断

3.1诊断要点

瘾疹临床表现为一过性风团,持续时间≤24小时,皮损大小不一,时隐时现,发无定处,消退后不留痕迹,伴剧烈瘙痒。部分病情较重者,可有恶心呕吐、心慌烦躁、腹痛或寒战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

3.2分型

瘾疹一般分为急性、慢性和特殊类型。病程在6周以上者属于慢性。特殊类型有皮肤划痕症(人工荨麻疹)、胆碱能性、寒冷性、压迫性、水源性、日光性瘾疹等。

3.3鉴别诊断

3.3.1丘疹性荨麻疹

儿童及暴露部位好发,夏季多发。皮损呈纺锤形,或圆形红斑,或小风团,中央有丘疱疹或小水疱。自觉瘙痒,1-2周可消退,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3.3.2荨麻疹性血管炎

典型皮损为红斑、风团,亦有丘疹、坏死,伴中重度瘙痒,部分伴有疼痛或灼热感,持续24小时以上,消退后留下瘀斑或色素沉着。常发生血管性水肿、关节痛和腹痛。组织病理学上有坏死性血管炎特点。

4辩证

4.1风热犯表证

风团色鲜红,自觉灼热,遇热。遇风症状加重,遇冷则缓解。可伴恶风发热、咽喉肿痛,口渴心烦。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4.2风寒束表证

风团色淡红或瓷白,浸涉冷水或吹风受寒后加重,得暖则轻。伴畏寒恶风,口不渴,冬重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4.3胃肠湿热证

风团色泽鲜红,泛发全身,剧烈瘙痒。多伴腹痛、腹泻或恶心、呕吐、脘胀,神疲纳呆,小溲赤涩,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4.4卫表不固证

风团多较小,少呈大片者。平素多汗易感冒,每于汗出或风、冷刺激后发疹。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4.5气血两虚证

风团反复发作,延续数月或数年,常因劳而发,午后或入夜加重。患者平素体弱,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神疲纳少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或细弱。

4.6气血瘀滞证

风团色泽暗红或呈紫红,病变多数在腰围和表带压迫等部位。伴有面色晦暗或口唇青紫,口干不欲饮,妇女则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色紫红或有瘀块。舌质紫暗或夹有瘀点、瘀斑,苔少,脉细涩。

5治疗

5.1治疗原则

瘾疹的中医治疗当分清表里寒热、卫气营血、标本缓急、正虚邪实。治法主要有祛风止痒、调和营卫、清解表里、通腑利湿、益气养血等。

5.2分证论治

5.2.1风热犯表证

治法:祛风清热,凉血止痒。

主方:消风散(《外科正宗》)或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金银花、连翘、地黄、牡丹皮、赤芍、黄芩、生石膏、知母等。

加减:便秘者,酌加生大黄、火麻仁等。

5.2.2风寒束表证

治法: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或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加减。

常用药:麻黄、桂枝、白芍、苦杏仁、炙甘草、大枣、生姜、荆芥、防风、羌活、蝉蜕、蒺藜等。

加减:阳虚重者,选加附子、细辛、干姜等;气虚者,酌加黄芪、白术;血虚者,酌加当归、川芎、何首乌。

5.2.3胃肠湿热证

治法:清解表里,通腑利湿。

主方: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或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连翘、栀子、黄芩、茯苓、白术、白芍、大黄(后下)、陈皮、厚朴、地肤子、薏苡仁、甘草等。

加减:腹痛者,酌加香附、木香、青皮、枳壳;脾虚食积者,选加山楂、麦芽、神曲等。

5.2.4卫表不固证

治法:益气固表,祛风散寒。

主方:玉屏风散《丹溪心法》)合桂枝汤(《伤寒论》)加减。

常用药: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白芍、炙麻黄、甘草、荆芥、蝉蜕、蒺藜、当归、乌梅、五味子等。

加减:痒重者,酌加乌梢蛇、僵蚕;食滞者,选加苏叶、山楂、神曲、枳壳;汗多心悸者,选加龙骨、牡蛎;湿重见浮肿、苔白厚者,选加茯苓、泽泻;畏寒肢冷者,酌加附子、细辛。

5.2.5气血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补益心脾。

主方:八珍汤(《正体类要》)合当归饮子(《外科正宗》)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当归、地黄、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炙甘草、蒺藜、防风、蝉蜕等。

加减:畏寒者,酌加附子、肉桂;痒甚者,酌加乌梢蛇、地龙。

5.2.6气血瘀滞证

治法:理气活血,祛风止痒。

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地龙、地黄、白鲜皮、地肤子、乌梢蛇、蝉蜕、甘草柴胡、枳壳等。

加减:经前2-3天起疹,经后好转,伴月经不调,急躁易怒,胸乳胀痛者,丹栀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5.3中成药

防风通圣丸:适用于胃肠湿热证。

玉屏风颗粒:适用于卫表不固证。

5.4药物外治

炉甘石洗涤剂外搽。

中西医结合系统药物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

专家共识(2015版)

湿疹皮炎类皮肤疾患是皮肤科的常见病,由于病因复杂且反复发作,临床治疗较为困难,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能取得一定疗效。湿疹皮炎类皮肤病包含了20多种疾病,由于部分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及对疾病的认识尚未统一,同时受疾病发生发展进程等因素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一些患者被笼统地诊断为“湿疹”、“过敏性皮炎”等,以对症治疗为主。由于诊断治疗不规范导致的疾病反复或加重、皮损泛发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并不少见。鉴于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就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系统药物治疗达成此共识。本共识适合于临床上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能明确分类诊断为某一特定皮炎的患者,而对于能明确诊断为特定皮炎患者的治疗,应该参照相应疾病的诊疗指南或共识。在治疗过程中,应该牢记这些治疗只是对症治疗,不应忽视可能的病因检查。由于时间及能力所限,本共识不可能包括所有的系统治疗方法,还望广大医师指正,以便今后再版时修订。

一、湿疹皮炎的分类诊断

湿疹(eczema)是病因不明,可能由多种内部或外部因素引起的一类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上,凡是具备了瘙痒、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液、脱屑、苔藓样变、肥厚、皲裂等特点,有渗出及融合倾向的皮疹,均可先拟诊为湿疹。随着病情的发展或者是对疾病认识的深入,有些“湿疹”可能最终会诊断为某一特定的皮炎。国际疾病分类(ICD)-10在皮炎与湿疹的章节中,包括了诸如,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20多种疾病。在临床工作中,建议按照《中国湿疹诊治指南(2011)》的诊断流程对湿疹皮炎进行分类诊断。对于具备湿疹皮炎临床特点,又不能明确病因的患者(即ICD-10中诊断为非特异性皮炎),根据我国国情,临床上仍习惯地诊断为“湿疹”。

二、中西医结合系统药物治疗分类及评价

1。西药:①抗组胺药及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如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酮替芬等,临床应用最广,多数学者认为有效,但是缺乏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疗效,建议使用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药物至症状消失;瘙痒剧烈者夜间加用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②抗生素:对于不并发细菌感染的湿疹,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证实抗生素治疗有效。对于伴有广泛细菌感染者,比如出现超过体表面积30%的脓性渗出、脓疱及脓痂的患者,建议应用敏感抗生素7~10d;③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及硫代硫酸钠:有一定抗过敏作用,但缺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有效;适用于湿疹急性发作或红斑、肿胀、瘙痒明显的患者,疗程1周左右;④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抗炎作用强,疗效好,但由于停药或减量过程中可能出现“反跳”及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应慎用;适用于严重红肿、泛发性皮疹的患者,以迅速控制症状,疗程1周左右,待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并停药;建议与激素替代药物,如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制剂或免疫抑制剂联合或交替应用;⑤免疫抑制剂:多数说明书中没有治疗湿疹皮炎的适应证;限于其他疗法无效、有激素应用禁忌证的重症患者,或激素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缓解后需减量或停用激素时的替代治疗;推荐使用环孢素,无效或有禁忌证者可以选用吗替麦考酚酯,或使用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及硫唑嘌呤;此类药应用中应特别注意骨髓、肝肾不良反应的监测;⑥免疫调节剂:种类很多,某些如,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胸腺肽等可能具有调节Th1/Th2平衡的作用,但无治疗该类疾病的适应证,也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有效;⑦其他,如沙利度胺、利多卡因,对于治疗伴严重瘙痒的慢性湿疹有一定疗效。干扰素可增强Th1优势免疫,抑制Th2反应,对特应性皮炎急性期有一定疗效,对Th1优势的湿疹皮炎可能加重,不推荐使用。氯喹、羟氯喹对于有光敏感的湿疹有一定疗效。B族维生素对于面部及阴囊湿疹有辅助治疗作用。阿维A可以用于治疗严重角化肥厚性湿疹,但目前均无临床适应证及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疗效。

2。中药提取物:①复方甘草酸苷,有些品牌有明确的湿疹皮炎适应证,适用于各类湿疹皮炎,有口服片剂、胶囊、静脉等多种制剂,口服剂型中胶囊剂吸收更好;②雷公藤制剂:临床应用有效,但并非所有产品都有湿疹皮炎适应证;③其他,如白芍总苷、苦参素等:临床有效,但无湿疹皮炎适应证。这些药物目前均缺乏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疗效。

3。中成药:常用的药品很多,但多数缺乏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疗效。已有的报告多是小样本非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中成药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养血润燥类:湿毒清胶囊有养血润燥,化湿解毒,祛风止痒之功效;润燥止痒胶囊有养血滋阴、祛风止痒、润肠通便之功效;肤痒颗粒有祛风活血、除湿止痒之功效;②清热燥湿类:百癣夏塔热片有清除异常黏液质、胆液质及败血、消肿止痒之功效;二妙丸有燥湿清热之功效;苦参片有清热燥湿、杀虫之功效;黄柏胶囊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之功效;当归苦参丸有凉血、祛湿之功效;③祛风止痒类:祛风止痒口服液有养血活血、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消风止痒颗粒有消风清热、除湿止痒之功效;④益气固表类:玉屏风颗粒有益气固表、疏风散表、祛风止痒之功效。

4。中药汤剂:中医认为湿疹为素体禀赋不耐,复感风湿热邪,蕴结肌肤。病情反复迁延日久,耗气伤阴,至血虚风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一般分三个证型:①湿热浸淫证:相当于急性湿疹,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②脾虚湿蕴证:相当于亚急性湿疹,方用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③血虚风燥证:相当于慢性湿疹,方用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散加减。

三、系统用药推荐方案

1。急性、亚急性期:①皮损面积<30%的患者,可以外用药物配合抗组胺药、复方甘草酸苷等口服;②皮损面积≥30%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或硫代硫酸钠或复方甘草酸苷制剂静脉用药;严重患者短期应用激素,相当于泼尼松30~60mg/d共1周;配合或交替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或雷公藤制剂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激素停药后继续应用这些药物2周左右,酌情给予抗组胺药。或单纯使用雷公藤制剂、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至病情缓解;有感染时应用抗生素;反复发作者可以试用免疫调节剂。急性和亚急性湿疹一般辨证为湿热蕴结型和脾虚湿蕴型。湿热蕴结型可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适用的中成药包括龙胆泻肝丸、防风通圣丸、苦参片、黄柏胶囊、当归苦参丸等。脾虚湿蕴型使用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可选用中成药二妙丸、湿毒清胶囊等。使用中草药要恰当调整方药:皮损集中在头面或迅速弥漫全身者,加桑叶、菊花、蝉衣;皮损集中在双下肢者,加牛膝、黄柏、薏苡仁;瘙痒剧者,加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皮损有脓疱者,加野菊花、蒲公英、大青叶。皮损鲜红伴发热者,加栀子、丹皮、连翘;渗出多者,加车前子、猪苓、泽泻。

2。慢性期:①皮损面积<30%的患者,可以外用药物适当配合抗组胺药、复方甘草酸苷等口服;疗效不佳者可以短期加用雷公藤制剂或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后停药;②皮损面积≥30%的患者,多数需要口服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制剂或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抗组胺药;不推荐激素。中医辨证多为血虚风燥型,内服方药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散加减。可根据情况灵活加减:如伴夜间瘙痒明显者,加珍珠母、夜交藤;伴口干心烦者,加玄参、生地、知母;病情顽固、皮损以暗红色斑块为主,加丹参、秦艽、乌蛸蛇。中成药宜选乌蛇止痒丸、参苓白术丸、玉屏风颗粒、肤痒颗粒、祛风止痒口服液或润燥止痒胶囊等。配合药物湿敷、熏蒸等。

四、注意事项

首先要明确湿疹皮炎的具体类型以便选择用药。要详细了解各种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监测。比如雷公藤制剂,除了常见的对血象和肝肾功能的影响外,对生育能力可能有不良影响,不建议用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急性期使用的中成药或中药原则上病好即停,不宜久服,因其多含苦寒之品,对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不宜应用;慢性期使用的中成药或中药疗程可稍长,一般1个月为1个疗程,如确需要延长服用,建议对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进行监测。

五、总结

中西医结合系统治疗皮炎湿疹的药物很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高标准的循证医学证据比较缺乏,尤其是如何相互配合的研究更少。日后的工作中应加强此类研究,以选择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同时应进一步明确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治理机制,有些中成药,如玉屏风颗粒可能具备免疫调节作用,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加制定本共识的专家包括(以姓氏笔画为序)刁庆春(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马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文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德旭(潍坊医学院附属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刘巧(海南省皮肤病医院)、刘玲玲(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孙青(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孙仁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张锡宝(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李邻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李铁男(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杨志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洁(海南省皮肤病医院)、杨勤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杨敏(北京医院)、陈达灿(广东省中医院)、郑礼宝(福州市皮肤病医院)、赵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施辛(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施惠娟(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段逸群(武汉市第一医院)、柳曦光(黑龙江省医院)、骆丹(江苏省人民医院)、徐金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丽敏(天津市长征医院)、顾恒(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高兴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袁小英(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常建民(北京医院)、温海(上海长征医院)、路雪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责编:顾虹恩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胆囊结石有11*5大,右上腹有嘈杂闷胀 对于美尼尔综合征患者来说,在恢复期间应该注意什么饮食 医院鼻窦ct的结果,请问打针打多久才能不头疼,我每天偏头疼和 哪些蔬菜和鸡蛋的搭配可能会延缓美尼尔综合征的恢复呢? 经常进行脚底按摩可以缓解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患者的病情吗? 医院鼻窦ct的结果,请问打针打多久才能不头疼,我每天偏头疼和 额头脖子长了好几个包,一直不消除,请问这是硬下疳吗 给洗完头发为什么有红点 一步小心一次喝了六颗松龄血脉康胶囊有什么副作用呢 刚打完破伤风针,能吃双歧杆菌蒙脱石散这样的止泻药吗? 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服用脑心通胶囊每年多长时间为好?谢谢! 高一男生的胡子多长算正常水平?两边胡子密度不一样以后还会长齐 手淫多久记不清了,小时候感觉没什么,但现在感觉有点害怕,过程 小孩儿手起了小红旮瘩,不疼也不怎么痒 我一直觉得卧室有监控,担心家里那些毛绒玩具上面有摄像头,也一 经常怀疑朋友对我的感情是否真情实意。我很会问他们为什么会和我 上完大厕后,肛门外肿了一圈,过后又收回去了,不痛,没有不舒服 之前肛门有点肿,有两天没大便29日下午大便后应该是肛门裂了有 每次跟父母吵架都意见不和,他们都不了解我,沟通总有代沟,我甚 腰侧长了一个稍微硬硬的东西,他之前很小 然后不痛也不痒 但是 显示全部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