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心肌炎病的前驱症状,病人可有发热、疲乏、多汗、心慌、气急、心前区闷痛等。检查可见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血沉增快。心电图、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包括静养,改进心肌营养、控制心功能不全与纠正心律失常,防止继发感染等。
心肌炎多数是由感染引起的,但也可以是非感染性疾病所致。不管何种病因,心肌的变性病灶总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病灶通常最终由疤痕组织代替,所以在局灶性变性之后,总有局部的纤维化。由于心肌的炎症反应,对心肌内小血管的损伤,和由于免疫机制的产生,可出现冠状动脉小分支病变,心脏神经病变和心脏收缩过度状态。如当心室的小动脉被阻塞时,则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收缩能力丧失,心输出量下降,出现心脏扩大和衰竭。当传导系统的小动脉阻塞时,影响到心脏复极,便可发生传导障碍,心律不齐,从而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在小儿中,心肌炎以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较高,其危害性也较大,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元凶”是病毒,最常见的一种是称为“柯萨奇”的肠道病毒,其他还有一些能引起呼吸道和肠道疾病的病毒,如腺病毒和埃可病毒,也能引起病毒性心肌炎。
诊断:心肌炎不能单靠心电图
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除了注意上述表现外,还可借助心电图和血生化检查。心电图上如果出现了心律失常的表现,就要考虑有心肌炎的存在,如能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对诊断就更有意义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绝不能单凭心电图上的心律失常来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否则就会将部分单纯性心律失常误诊为病毒性心肌炎,这会在无形中给患儿和家长增加精神和经济负担,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住院、检查、治疗、休学和缺勤,除经济损失无法估计外,还引起许多家庭的无谓惊恐。
心肌炎阶段不同治疗迥异
只要患者正确认识,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提高免疫力,通常早搏可自动减少甚至消失。
心肌炎消退后,心肌组织内的发炎部位逐步愈合,形成瘢痕。由于这些残留在心肌内的瘢痕犹如大江中的礁石一样会阻碍心肌电流的顺畅传播,在局部形成“涡流”,产生心脏异位电激动,就这样心肌炎后的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发生了。
心肌炎是常见病,心肌炎后室早并不少见。一些患者由于过分紧张、思想负担过重,对心肌炎后的早搏存在恐惧心理,担心会发生猝死,过度依赖药物治疗。其实,对于“后遗症期”的室早,只要患者正确认识,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提高免疫力,防治感冒及肺炎,通常早搏可自动减少甚至消失,对患者健康不会造成影响。
通常,我们将心肌炎分为急性期:发病6个月以内,病毒感染伴有症状。恢复期:症状逐步消失,1年内病情恢复。慢性期:极少数病人感染经久不愈,病程超过1年以上。后遗症期:无心肌炎症状,但残留心律失常多年,最常见的是室性早搏。不同时期发生早搏的机理有差别,如此早搏的治疗就应该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