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日趋严重的健康问题。殊不知,很多药物也是引起骨质疏松的重要诱因。
专家介绍,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病变。骨质疏松可分为四种类型:普通型:好发于女性,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继发型:继发于各种基础代谢性疾病,如柯兴综合征、甲亢、肢端肥大症等。非典型型:由于长期缺钙、营养不良、不活动等原因造成。药源型:由于不良用药引起的体内矿物质代谢紊乱所致。据统计,约有8%~15%的骨质疏松患者得的是药物型骨质疏松。
专家指出,最常见的导致骨质疏松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这是因为该类药促进人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增加钙、磷的排泄,从而减少蛋白质和粘多糖的合成,使骨基质的形成发生障碍。另外,该药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及骨质的生成,可使骨小梁和成骨细胞的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骨质疏松。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期间,若出现难以解释的、逐渐加重的腰背痛、关节痛或关节活动受限时,且疼痛与气候无关而与活动有关,均应考虑发生了骨质疏松。应及时就医,遵医嘱将糖皮质激素减量或停用,或改用其他的药物进行治疗。其次是肝素,大剂量、长时间应用肝素会导致骨质疏松症。
第三种是抗癫痫药,长期使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此类药物能促进维生素的降解,使消化道对钙的吸收减少,而导致低钙血症。低钙血症可使患者的骨容量减少10%~30%,进而有出现骨质疏松和自发性骨折的可能。因此,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的患者,应在用药的3~4个月后,开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除此之外还有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粉等)与生长激素有协同作用,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但应用过量的甲状腺激素则会造成人体内的钙磷失衡,从而引起骨骼脱钙、骨吸收增加,进而导致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