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带来了极严重的危害性,特别多的宝宝触及到了此病,而且让他们的健康受到了伤害,因此我们要多多的认识鹅口疮的知识,在宝宝的身边要进行鹅口疮的预防才行,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预防鹅口疮的办法。
鹅口疮的预防方法有:
鹅口疮能打疫苗。长鹅口疮一般是不影响打疫苗的。鹅口疮一般不会影响疫苗的,但是鹅口疮一定要用药,用制霉菌素片兑在开塞露或者少量生理盐水中,然后涂在口腔里,一般1-2天就会好的,但是一定要看不到后再继续涂擦2天。鹅口疮时真菌的感染,孩子的奶瓶、奶嘴、玩具一定要常烫洗消毒,不然容易反复。但如果家长比较担心的话还是可以选择暂缓接种疫苗的,鹅口疮可以暂缓打疫苗。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的感染,身体抵抗力也比较低下的时候,注射疫苗容易有反应,可以等疾病痊愈后再注射。
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平时只要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这样霉菌就不会生长了,此外,于每次喂奶前,先将奶头揩净,双手也要洗干净。新生儿所用食具,应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产妇有阴道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鹅口疮在小儿的身上十分常见,在临床上,小儿患上鹅口疮后一般会有以下表现:
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
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
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在感染轻微时,白斑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在进食时有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受损的黏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严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如果鹅口疮长期反复不愈,不仅小孩的口腔内有疼痛的感觉,还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因此,小儿鹅口疮要尽快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下:
药物治疗
局部用药:
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全身用药:
症状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全身用药:症状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饮食卫生: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洁,奶瓶、奶头、碗勺等专人专用,使用后用碱水清洗,煮沸消毒。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母亲应先洗手,清洁乳头。营养供给: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并适当增加维生素b和c的供给,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类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小苏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药冰硼散做成糊状蜜剂)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加强营养特别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c。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以及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的孩子,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孩子,以及奶头、食具不卫生,使霉菌侵入口腔黏膜。这些孩子机体抵抗力普遍较差,如果口腔护理不当,白色念珠菌容易入侵并大量繁衍。两侧颊黏膜、舌、面、牙龈以及上颚等处可见白色点状或片状膜样物,不易拭去,强行去除,其下方可见不出血的红色创面。严重的鹅口疮患儿,口腔内犹如白色雪花层层叠叠,壅塞咽喉,影响呼吸,患儿烦躁不安、拒食。
常用手法
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
清肝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揉小天心50次。
患儿俯卧,家长以手掌蘸少许麻油,沿脊柱两侧以小鱼际着力上下推擦背、腰部,以热为度。
清胃经50次,揉板门50次,然后,从横纹推向板门20次。
按揉大椎穴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