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秋冬干燥,春季雨水变多就不燥了?错!春季风干物燥,最容易发生燥邪疾患。而说到“润燥”,很多人的反应就是喝水。然而,中医专家提醒,喝水未必解春燥。除了喝水健康润燥,改善春燥还是以食疗为佳。药物治疗时,应分清温燥和凉燥,对症择药。
内热发散引春燥
冬季为了躲避严寒的侵袭,人们穿起厚厚的棉衣或皮裘,喜欢吃热气腾腾的饭菜,喝烫口的热粥、热汤,一些人还喜欢喝点小酒。这些,在冬季看来是必要的,但是却使体内积蓄了较多的郁热或痰热。
到了春季,郁热被风气所鼓动,就会向外发散,人们就会出现相应的病患,这就是中医所谓的“春燥”。从立春开始,人体肝、胃、肺等器官中积蓄的内热就慢慢散发出来。特别是北方地区,春季干燥多风,人体水分容易通过运动出汗、呼吸等形式大量丢失,干燥的情况更加严重,新陈代谢等生理机能失调,继而引发出“春燥病”。
春燥轻则导致头昏、烦闷、胸满、咳嗽、痰多、四肢重滞,重则形成温病,甚至侵害内脏。
春燥有温凉之分
“春燥病”常见的如口苦咽干、嘴角溃烂、眼睛干涩、鼻腔热烘等。专家提醒,这看起来虽然不是什么大病,却是体内发出的报警信号,如不及时治疗,会引发其他慢性疾。
春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温燥是燥邪与风热之邪相合而成,凉燥是燥邪与风寒之邪相结合侵袭人体的结果,应根据寒热温凉的不同对症选择药物。以感冒干咳为例,温燥表现为干咳、口干、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咳出,甚至咳而胸痛,痰中带血,并伴有鼻塞头痛、畏寒身热。
而凉燥症状有干咳、少痰或无痰,鼻咽干燥,喉痒,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症。
喝水未必解春燥
很多人认为每日补充2升左右的水,通过多喝水可以冲洗体内的毒素,消热解燥。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能一概而论。要对付“春燥”,首先要了解个人身体在春燥的环境下到底流失了什么。人体在外干内燥的情况下会加速身体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这时,虽然补水解了口渴,但体内多余水分会通过尿液排出,发生自发性脱水,无法将喝的水充分用于身体各器官的需要,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春燥”。
中医建议,解春燥以食疗为佳,不妨多吃些瓜果蔬菜,如菠菜、韭菜、香椿、豆芽、樱桃、梨、蜂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