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律失常是一种危害许多孩子的一种心血管疾病。那么对于这样的疾病我们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能预防保健呢?
几种常见的小儿心律失常及表现:
1。窦性心律不齐。主要表现为宝宝心律随呼吸而改变,吸气时心律加快,在发热、运动、情绪紧张、哭闹后心律不齐消失。
2。窦性心动过速。是指宝宝心律超过正常心律。经常发生宝宝运动、紧张、哭闹、发热、贫血、休克、心肌炎、心力衰竭等。
3。病窦综合征。心肌炎、洋地黄中毒、先天性心脏病等可以引起宝宝病窦综合征。
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多见,常突然发作,宝宝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凉、呼吸急促等症状。
5。早搏。早搏是由于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搏动而引起的心脏搏动。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来确诊。
6。房室传导阻滞。可由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药物中毒、低血钾等原因引起。按受阻程度可分为I、Ⅱ、Ⅲ度。
心律紊乱的预防保健方法
自我监测
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如发现出现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积极治疗,防止拖延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和不可逆的并发症。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预防诱发因素
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稳定的情绪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合理用药
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定期检查
身体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生活要规律
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保持标准体重。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节制性生活,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积极预防和治疗
引起心律失常的基础疾病,控制患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控制和预防风湿活动,禁烟限酒,避免受凉、细菌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