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新生儿皮下坏疽是一种在新生儿人群中常见的疾病,对于家长来说,其在平时是应该对新生儿皮下坏疽这类常见疾病多多了解的,以便在发现该病存在后,及时的展开相应的治疗工作,那么,新生儿皮下坏疽的症状有哪些?
新生儿皮下坏疽起病急骤,蔓延迅速,易伴败血症,病死率高,常分为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具体临床表现如下:
一、局部症状
好发于身体受压部位,以臀部和背部多见,枕部、骶部、颈部、腿部和会阴部亦可发生,其特征是:
1、起病急,局部皮肤温度增高、呈红色、稍有肿胀、质硬、界限不清、指压部位变白。
2、数小时内病变迅速扩展,1天内可扩散至大部或全背,皮肤变软,中心区的颜色转为暗红,皮下组织坏死液化,但脓液不多。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触诊有漂浮感,很少出现波动感。
3、因皮肤和皮下的血管内血栓形成,皮肤出现坏死,部分患儿局部皮肤出现多个水泡,并逐渐融合,内容物转为血性液体,中央部皮肤变黑,出现逐渐增大的坏死区。
二、全身症状
表现为高热、哭闹、拒乳、或有呕吐、腹泻,体温多在38~39℃,高者可达40℃,合并败血症时表现为高热、嗜睡、发绀、呼吸困难、腹胀、皮肤黄疸、有出血斑点,病情严重者体温不升,出现中毒性休克,因呼吸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
1、生后6-10天发病,腰骶部、背部、臀部常为好发部位,也可于会阴部、头枕部、颈、肩、胸等部位患病。
2、病变开始,皮肤为广泛性充血肿胀、边缘不清、稍硬、起病急、发展迅速,继而皮下组织出现坏死、分离、液化、红肿、中央呈暗红色,触之飘浮感是其特征。
3、晚期皮肤呈黑紫色,并出现斑点或片状坏死脱落。
4、全身可出现高热、哭闹不安、厌食等感染中毒症状,也可有腹胀、呕吐、脱水等。
本病预后与就诊时间早晚和治疗是否正确有关,通常的治疗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切开引流
1、多处切开:一般需做5~7切口,切口长约1cm,间距2~3cm,相互交叉呈筛状,保证皮肤的血液供应和皮下引流通畅。
2、凡士林纱条引流:边切边填入引流纱条,以免失血过多。皮下组织不宜广泛分离,以免造成大面积坏死。
3、生理盐水换药: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如病变扩散,随时补充切口,务使引流安全、通畅,无出血伤口不必填塞。
二、抗生素治疗
同时选用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静脉滴注给药,通常可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以后根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更换抗生素。
三、支持治疗
加强婴儿营养,注意补充热量和维生素C。必要时给予新鲜全血、血浆或人血白蛋白的输入,肌内注射维生素K,以提高患儿的抵抗力和促使伤口愈合。
新生儿皮下坏疽的饮食注意事项:
加强母乳喂养,平时应让母亲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谷类、菜类,少吃脂肪、胆固醇含量过高的动物油脂、内脏以及其他含糖量过高的食物。
多食用可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山药、香菇、猕猴桃、无花果、苹果、沙丁鱼、蜂蜜、牛奶、猪肝等等,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