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肾功能减退为特征。急性肾损伤为临床常见病,患病率高,但知晓率低,发生率占所有住院患者的1%—5%,轻者则毫无自觉症状,很快痊愈,重者则危及生命,导致死亡。
小心运动过量导致的急性肾损伤
注意!这些是错误的锻炼方式
“周末战士”:平时不运动,周末疯狂锻炼者被称为周末战士。周末集中锻炼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周的锻炼目标,但是容易造成运动过量,出现伤病。其实只要方法得当,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在繁忙的工作中也可以安排锻炼的时间,比如改坐电梯为走楼梯,改坐车为步行,工作间歇做一些小力量练习。运动无处不在,运动随时随刻!此外,平时工作紧张,周末适当增加一些运动量是可以的,但是要避免超出身体承受的范围。简单点说要避免出现运动后精疲力竭的情况。
“突击锻炼”:拿到体检单后,很多人面对多多少少的小箭头和一条条的诊断意见,第一反应是“我要加强锻炼了”。于是,第二天随便找双鞋就去运动了。其结果往往是坚持不了一两周就偃旗息鼓。对没有锻炼习惯的人而言,锻炼前要做几个准备,一是要找医生咨询身体状况是否适合锻炼,二是根据自身情况和周围的环境确定最适合自己的运动。运动本身没有好与不好的区分,关键在于是否合适。只有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才能坚持下去。只有持之以恒的锻炼才能取得健身的效果。
“不痛苦没效果”:无痛苦不锻炼,是这样吗?笔者甚至曾听说某一健身教练对学员说,肌肉需要先破坏然后再通过锻炼重建,才能达到增长肌肉的效果。最终这名学员锻炼后出现了血尿。这些说法都是很荒谬的。适量运动会造成肌肉的一些微损伤,导致酸痛的出现。但是这些不适感觉应该在可控范围内,即在一两天内能够恢复,且没有其他伴随的症状。锻炼应该是快乐的,快乐的锻炼才能持久。
想保持健康,最小运动量是多少?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各年龄段人群维持健康水平需要的最低运动量:
儿童青少年:5-17岁儿童青少年应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大多数日常身体活动应该是有氧活动。
18至64岁成年人:应每周至少完成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身体活动, 或每周累计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每周至少应有2天进行大肌群参与的增强肌肉力量的活动。
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周完成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身体活动, 或每周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活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每周至少应有3天进行增强平衡能力和预防跌倒的活动;每周至少应有2天进行大肌群参与的增强肌肉力量的活动。
科学研究发现,连续10分钟以上的锻炼才能对人体有足够的刺激,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各大机构都要求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要在10分钟以上。同时,这一研究结果也提示我们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完成每日的运动锻炼目标,而不必一次完成超出自己身体能力范围的运动量。例如:对成年人而言,每日应该完成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运动。这30分钟的运动不必一次性完成,而是可以在一天内分两到三次完成,即每次安排10到15分钟的运动就可以完成一天的运动量。
急性肾损伤早期如何识别?
目前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诊断主要是依据尿量和血肌酐的变化,如果患者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就可诊断存在急性肾损伤:①尿量少于每小时每公斤体重0.5毫升,且持续6小时以上(例如体重60公斤患者的每小时尿量少于30毫升);②血肌酐两天内升高26.5μmol/L(0.3mg/dl)或一周内升高50%以上。一般情况下,如果急性肾损伤病情越严重,则尿量减少或血肌酐升高越明显。
值得重视的是,在急性肾损伤早期,尿量减少或血肌酐升高程度较轻时,患者常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此很容易被忽略,以致延误病情。此外,急性肾损伤早期患者尿量还受入水量的影响,年龄、体重、性别等因素则可影响血肌酐。因此,目前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还存在一定缺陷,主要是敏感性不够,无法早期诊断。所有急性肾损伤高危患者(如近期有肾毒性药物使用时等),应主动密切观察尿量及血肌酐变化,避免漏诊。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在急性肾损伤早期,血肌酐还未发生变化的时候,患者尿液中一些分子标志物浓度却已大幅升高。因此,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应用无创、灵敏的尿液生物学标志物检测技术,协助早期诊断急性肾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