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产业动态

又一民营医院即将登陆港股

家庭医生在线 2015-11-12 09:46:02

又一家国内的民营医院即将登陆港股,而这次的上市企业备受瞩目多少与它的服务对象相关:这是一家专门服务于精神病患者的专科医疗集团。

根据公开信息,截至2015年6月30日的6个月,康宁医疗集团的两大主要营收板块:医疗服务和药品收入分别高达1.12亿及4223万元,上半年集团总业务毛利率达到了40.6%。

“精神病医院的选址不需要在城市的核心地区,房租、硬件投入比较低,同时它又不是一个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的疾病,是依靠药物、理疗为主的慢性疾病,回报比较稳定。”在国内首家精神专科医院温州康宁医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其登陆港股计划后,弘晖资本创始人、2013年参与鼎晖及福德资本进行联合投资的王晖如此回忆自己当年的投资逻辑。

治疗费用不低于癌症

精神疾病的治疗费用可能比普通人预料的要高很多。与康宁的营收模式相近,多数的民营精神专科医院收入主要来自于医疗服务以及药物。

在位于上海市长宁路1355号的上海新科医院三楼,5名病人正躺在病房里做着一种名为经颅磁的理疗。

作为一种治疗精神分裂、抑郁症的理疗手段,经颅磁在新科医院的收费每次约为2000元,严重的精神病患者每天需要一次,每个疗程五次。在公立医院,这个项目的收费为千元不到。

而另一种治疗严重精神分裂的理疗项目电休克疗法,在公立医院的收费为800元一次,每个疗程需要10~12次,民营医院的收费可能还会贵两到三倍。

相比较理疗收费,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同样不便宜。

奥氮平,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的常用药物,进口的售价为300元/盒,合资企业为140元/盒。而每盒的剂量仅够服用一周时间,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每月的消费就达上千元。而这,只是这些精神病人需服用的长期药物中#!普通的一种。

“精神疾病的治疗费用并不比癌症少。”隶属于莆田系仁济医疗集团的新科医院行政院长陈志勇告诉《#$财经日报》记者,“通常情况下针对精神疾病的检查在民营医院一套下来就需要三四千,而且不能进医保。”

记者通过了解得知,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常常需要反复进院治疗,每次住院两三个月、花费三四万是常态。

病人为何愿意去民营医院?

陈志勇告诉记者,相同的疾病,民营医院的平均花费是公立医院的三到四倍,并且多数不能进入医保。

那么为何花费昂贵,病人还愿意自己掏钱去民营医院?

“相比较公立医院,私立的民营医院在病人的保密工作上做得更好。因为有些精神疾病是遗传的,患者会认为一旦泄露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会有影响。”陈志勇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正如当年莆田系性病医院、男子医院得以在江湖上站稳脚跟的原因一样,精神病患者及家属对于隐私的特别需求,让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敢去传统的公立医院留下“治疗印记”,从而给民营精神病专科医院带来了发展空间。

“普通人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恐惧不仅仅体现在患者身上,我们这里的医生、护士,工作久了都找不到对象。”陈志勇说,他们这里的医生每周实行6天工作制,待遇万元左右。

“去年全年我们医院的患者数量大约是3万人,全部都是门诊,还没有住院病人。”陈志勇告诉记者,就他们医院来说,每年的房租费用需要600万元,人员工资需要花费几十万元,营收达到千万级别。这家医院8年前开业,4年后就开始盈利,现在每年仅赋税就达100万元。

“精神病医院的选址不需要在城市的核心地区,房租、硬件投入比较低,同时它又不是一个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的疾病,是依靠药物、理疗为主的慢性疾病,回报比较稳定。”相比较其他专科医院,低投入、稳定收益让王晖认为投资康宁一定不会是个亏本的买卖,如今康宁如愿在香港上市,强烈的市场预期似乎也印证了他当年的判断。

多数仍在夹缝中生存

对于投资一家医院来说,4年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在收入上已经相当不错,但陈志勇依旧有满肚子难言的苦水。

“58号文已经下发了这么多年,可是在现实上还是不能落实,我们做民营医院的还是没法跟公立医院去正面竞争。”

2012年12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2010〕国办发58号文,简称“58号文”),该文意在消除阻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但在陈志勇看来,三年的时间,自己对这个政策的期待还是难以实现。

“公立医院房租、税收不用交不说,就在最近,长宁区的公立精神病医院刚批复新建一个有800张床位的精神疾病中心,我们也想扩张,但就是批复不能下来。政府有规划,实际上在政策上还是让公立医院垄断了。”陈志勇说。

据《#$财经日报》记者了解,目前全国在运营的民营医院中,超过80%的民营医院隶属于莆田系麾下,它们中的一些在运作上市,希望在资本上能有进一步的操作空间,也有一些依旧将长期目标定位为医院实体。

“上市弄不好产业就不是自己的了,有利有弊,我们不缺钱、不缺设备,缺的是专家资源,毕竟现在不是以前填张单子就能看病的时代,还是希望从‘游击队’向‘正规军’发展。”陈志勇对记者说。

(来源:投资界)

(责编:梁倩缘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
相关问题
相关健康数据
热门头条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