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糖尿病孕妇热量摄入不能超标

家庭医生在线 2015/11/2 9:04:33 举报/反馈

妊娠糖尿病栏目综合 糖尿病患者怀孕,身体与正常孕妇并没有太大差别,例如早孕期的早孕反应,中孕期和晚孕期体重的增加、胎动、腰酸等感觉。不过,糖友怀孕后,原来的用药方案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做适当的调整:如果孕妇在服用原来使用口服降糖药,则需要改用胰岛素治疗;而原来一直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友,怀孕后胰岛素的剂量也需要作出一定的改变。

孕妇热量摄入不能超标

糖尿病患者通常需求严格控制饮食,但孕妇是特殊群体,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她们的进食量会比平时有所增加,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糖友在怀孕后饮食控制的关键,是把握热量摄入的平衡:其进食量可以适当增加,但又要控制好,不能过量。

早孕期的糖友,由于体内胎儿处于器官分化的阶段,对热量的要求不高,糖友通常不需要额外增加对热量的摄取;不过,这一时期的孕妇常常会有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胃口较差,因此进食量通常也不会太大。到了中孕期和晚孕期时,糖友孕妇摄入的热量可以适当增加,中孕期大约要增加20~30千卡/千克/天,晚孕期则增加需要30~35千卡/千克/天。

中晚孕期糖友可适量加餐

虽然在中孕期和晚孕期时,孕妇糖友摄入的热量是增加了,但是要注意适当活动,以增加热量的消耗(建议在餐后半小时后,散步约半小时至一小时)。再者,孕妇的胃肠道消化功能比平常人要弱,进食后容易出现上腹部饱胀感,不建议一次进食过多,最好少量多餐:在一日三餐之间,可添加少量的食物,例如小点心和水果进行补充。

孕妇糖友在饮食品种选择中,高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雪糕、油炸食品、果汁、肉食的总量不宜摄入过多,而含糖量高的水果(如葡萄、哈密瓜、荔枝等),也不宜吃太多,我建议多摄入含纤维素较高的蔬菜,而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包括番薯、玉米、燕麦等,可以改善糖友孕妇的便秘症状,也建议糖友孕妇适当多吃。

妊娠糖尿病应避免这几个误区

(1)控制糖尿病会使我和宝宝的营养缺乏

有些母亲担心控制糖尿病就需要控制饮食,而“控制”就意味着“少吃”,因此担心少吃会影响宝宝的营养健康,造成营养缺乏。其实科学的营养治疗是在确保母婴营养状况的前提下将饮食进行合理的搭配,该少吃或者不吃的食品建议少吃,而需要摄入充足的食品还需要多吃,以保证营养的充足、平衡、合理,因此毋须担心营养的缺乏。

(2)通过少吃或不吃达到血糖控制理想的目的

有些母亲患了妊娠糖尿病非常恐惧,害怕对孩子有不良影响。希望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达到降血糖的目的甚至少吃或者不吃食物。过分的控制饮食不但不利于控制血糖而且容易出现饥饿性酮症,危及宝宝的生命健康。科学的营养治疗的目的就是在保证营养充足的基础上控制血糖。因此,控制血糖不意味着少吃,少吃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3)血糖控制在餐后10毫摩尔/升以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有些孕妇自己家里人也有糖尿病患者,于是就参照普通糖尿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标准,认为只要把血糖控制在餐后10毫摩尔/升以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我们对于妊娠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要求是很严格的,基本要求达到或接近正常人血糖水平,如果只满足于普通糖尿病人的血糖标准就可能对孩子的健康产生危险。

(4)得了糖尿病需要多吃人参、红枣、枸杞来补身子

孕妇应注意学会选择,因为不恰当地进补,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于健康,真可谓“费力不讨好”。总的来说,孕期进补应注意缺什么补什么,应全面了解补品的有效成分,属于补血的、补铁的、补钙的还是补充维生素的,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应注意的是人参、桂园之类的补品,有很多人希望通过它们补中益气,对孕妇和胎儿弊多利少。然而从中医角度说,孕期母体处于阴血偏虚、阳气相对偏盛的状态,而人参属于大补元气的营养品,如果孕妇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加重阴虚火旺,很多人表现为兴奋激动、躁狂,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此外服用人参过多可产生抗利尿作用,易引起水肿,可能加重妊娠呕吐、水肿和高血压,甚至可能导致流产。因此,孕期不宜乱补,如果需要补充也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5)妊娠糖尿病分娩后就会恢复正常不需要再控制饮食了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将宝宝安全健康地带到人间,多数妊娠糖尿病的产妇也可以松一口气了,血糖逐渐恢复正常,再也不用控制饮食了。同时由于中国传统的说法,坐月子期间一定要补,于是又开始大吃大喝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就是妊娠糖尿病人在产后血糖恢复到正常,仍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提前光临。因此,即使在产后仍应注意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责编:林银珍 )

展开剩余内容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
相关文章推荐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