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脑膜炎的诊断:在排除使用抗生素后的不典型细菌性脑膜炎、颅内肿瘤、脑脓肿后,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慢性脑膜炎。可做CT、MRI、腰穿等检查。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比正常高但低于细菌性脑膜炎,其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有时显微镜下可见病原菌,还可做脑脊液培养。此外,还需检查脑脊液中的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真菌和病毒。
慢性脑膜炎有哪些诊断依据
身体其他部位的活动性结核病灶,或原发的恶性肿瘤,都能提示疾病的病因。
(1)脑脊液检查
①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中毒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俾其他性质的脑膜炎明显。
②隐球菌性脑膜炎
脑脊液常清亮,有大量隐球菌时粘稠,类似结脑改变。蛋白常<2g/L。
③神经梅毒
脑脊液淋巴细胞升高,蛋白升高,糖正常或降低。
除了脑脊液的常规检查,仍需对脑脊液作显微镜检或培养,以确定恶性细胞或致病菌。由于对大多数感染需要应用高度特异性的药物作较长时期的治疗,在治疗开始之前对病原菌的精确识别至为重要。致病的真菌往往能在脑脊液离心后的沉淀中被找到;结核菌需经过抗酸染色与免疫荧光检测。肿瘤细胞、结核菌以及某些真菌(曲霉菌)的检测阳性率与送检率或培养的脑脊液容量有依赖关系。
(2)免疫学检查
ELISA法测定脑脊液中A-60抗原的IgG和IgM,阳性率在90%以上,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方法,但结核菌未能使肌体产生足够抗体、免疫力低下者易出现假阴性。而ELISA法对脑脊液特异性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称为诊断布氏杆菌性病的主要手段。
乳胶凝集(LA)试验:可检测感染早期血清或脑脊液中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成分,此方法较墨汁染色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脑脊液检测阳性率可高达99%。若抗原阳性滴度>1∶8,即可确诊为活动期隐球菌脑膜炎,且其滴度与感染程度多呈正比。
(3)影像学检查
颅脑CT缺乏特异性,40%~50%显示正常,其阳性率与病程的不同阶段有关,病程越长,阳性率越高。可见脑室扩大、脑积水、脑膜强化及脑实质内不规则大片状、斑片状或粟粒状低密度影,少数显示小梗死灶或出血灶。颅脑MRI可显示脑实质内T1呈低信号、T2高信号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血管周围间隙扩大,部分呈多发粟粒状结节样改变。
慢性脑膜炎还可以通过症状来判断
(1)慢性起病
(2)早期低热、全身无力、头痛并喷射性呕吐
(3)进而高热、头痛加剧、烦躁、精神混乱
(4)颈强直及克氏征较早出现,晚期脑神经障碍、偏侧轻瘫、抽搐及眼底视盘水肿。
根据临床表现,病程可分3期:
(1)前驱期(早期):约1~2周,前驱症状包括有精神状态的改变,如烦躁好哭,或精神呆滞,不喜游戏。此外可有低热、食欲减退、睡眠不安、见瘦、便秘或无原因的呕吐。年长儿可自诉头痛,初期多轻微或非持续性。婴幼儿可起病急遽,前驱期很短或无,一发病即出现脑膜刺激症状
(2)脑膜刺激期(中期):约1~2周,头痛持续并加重,呕吐加重并可变为喷射状,呕吐是各个年龄组最常见的症状。逐渐出现嗜睡,或嗜睡与烦躁不安相交替。患儿可有知觉过敏,在触动他或检查时因感痛楚而喊叫。便秘加上经常同时出现的舟状腹,为小儿结脑典型症状之一。可有惊厥发作,但发作后神志尚清醒。
(3)昏迷期(晚期):约1~3周,以上症状逐渐加重,神志由意识朦胧、半昏迷而进入完全昏迷,多于惊厥后陷入昏迷。阵挛性或强直性惊厥发作频繁。
颅压增高及脑积水现象更为明显。最后四肢肌肉松弛、瘫痪,出现尿潴留,一切反射消失,或呈去大脑强直;临危时可体温骤增,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出现陈-施氏呼吸,终因呼吸及心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