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养生保健月饼要慎选 卫生健康才是关键

家庭医生在线 09月16日

去年的中秋节,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玩起了送月饼的高逼格游戏,而今年老罗不玩了。别看没了老罗,喜欢折腾的人却不少,今年中秋节月饼炒作又出新招,玩起了概念月饼。各种养生月饼、保健月饼、无糖月饼... ...花样百出,无非是月饼商家趁着节日氛围玩花样,到底这些月饼有多少养生保健效果我们不得而知。

距离中秋还有半个多月,市场上的月饼大战已硝烟四起。与往年情况不同,今年的月饼市场上出现了诸如螺旋藻月饼、西洋参月饼等所谓“营养月饼”。对此,专家提醒消费者,“营养保健月饼”未必真有滋补效果,市民购买切莫盲目跟风。

在消费社会,“节日经济”成为商家必争的竞赛场。

老百姓对商品的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更加追求商品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而精明的商家也善于发现商机,消费者有什么需求,就能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商品。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子女和父母处于分散居住的状态;以亲情为基础,以吃月饼这一民间习俗为纽带,一家人在中秋节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在今天的中国,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在一定意义上还体现在吃上。人们通常按照食物的品质和成本赋予其差异化的符号意义,稀缺的食材、考究的工艺共同成就了美食在等级化的金字塔体系中的高位。商业资本对符号消费的推波助澜,让月饼在食用价值之外,还具备了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符号意义。

反腐禁令频频,公款消费、奢侈消费戴上了“紧箍咒”。当符号消费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月饼价格自然会有所下降。“营养保健月饼”却与之背道而驰,利用炒作和虚假宣传等手段来提高月饼的附加值,从而为商家争取更大的利益空间——老人对健康长寿有着旺盛的需求,构成了“营养保健月饼”的目标人群。

子女对父母的孝心与爱心,成为商家眼中的“钱袋子”。正如医疗专家指出的那样,月饼无论打出怎样的健康保健旗号,都无法改变高糖、高脂、高热量的性质。因此,消费者要提升风险防范意思,切莫中了商家的“圈套”,既花了冤枉钱又损伤了身体,让爱心、孝心被商家利用。

与“营养保健月饼”相比,合家团圆的亲情互动,才是中秋节的根本。即使在今日“流动的中国”,浓烈的乡愁、浓厚的亲情,依然是人们精神家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守卫食品安全,让月饼走出畸形的符号消费,从精英消费回归大众消费,让月饼更加卫生健康,让中秋节回归纯真,“舌尖上的中秋”才更有意义。(本文来源:深圳晚报)

分享
相关资讯
健康日日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