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怎样辨别心律失常

家庭医生在线 2015/8/10 8:54:59 举报/反馈

心律失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不仅心血管疾病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正常人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心律失常,轻者可毫无症状,或仅有心悸不适,重者则可能发生猝死。心律失常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青年人出现的多是心动过速、早搏;而中老年人会出现房颤、室性心动过速等。儿童发病相对较少。心律失常种类很多,那么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哪些类型呢?我们怎样辨别心律失常,怎样检测心律失常呢?

1、窦性心动过速:指窦性心律,但心率>100/分,心脏长时间搏动过快。常见于运动、情绪激动、发烧、甲状腺机能亢进以及心力衰竭等情况。某些药物如阿托品和肾上腺素等也可以引起心动过速。

2、窦性心动过缓:指窦性心律,但心脏搏动过慢,心率<60/分。可见于运动员和老年人,另外也发生在颅内压增高以及某些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身上。

3、早搏(房性或室性早搏):心脏的搏动提早出现,并且电信号不是窦房结发出时就称为早搏(期前收缩)。正常人可以出现早搏,往往与精神紧张、消化不良和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有关。当然,早搏也可以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及服用洋地黄类药物等情况出现。

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见于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在老年人中女性多于男性。

5、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一种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可发展成心室颤动而导致心脏性猝死。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也可以见于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和心脏手术中,极少数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身上。

6、房扑和房颤:老年患者中常见的心律失常,经常伴有窦房结功能减退的表现。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例如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患者身上。

7、室扑和室颤:非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多是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到了晚期的表现。

心律失常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不同病人有不同的病因,因此治疗方法不同。治疗前要根据详细的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此外,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难以预测,心仪能够方便的进行随身监测将有助于及时发现心律失常,防患于未然,还可协助医生进行有效判断,形成有用的数据链!因此,让心仪来为您的心脏保驾护航吧!

心律失常的预防十分重要,完全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有时非常困难,但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发生率,要做到以下几点:

1、预防诱发因素:

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2、稳定的情绪: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3、自我监测:

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如发现出现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积极治疗,防止拖延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和不可逆的并发症,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有些病人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能控制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发作后立即用刺激咽喉致恶心呕吐,或深呼吸动作,或压迫眼球可达到刺激迷走神经,减慢心率的目的,也能马上转复。

4、合理用药:

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5、定期检查身体:

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生活要规律:

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保持标准体重,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节制性生活,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7、积极预防和治疗:

引起心律失常的基础疾病,控制患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控制和预防风湿活动,禁烟限酒,避免受凉,细菌感染等。

(责编:罗炽娴 )

展开剩余内容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
相关文章推荐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