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的每一条微信,打的每一通电话,也许就能预警你是否有感染流行病的风险……这不是科幻,这是全世界已经起步开展的大数据精准医疗。日前,浙大一院正式成立“精准医疗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教授作了“医疗健康大数据与精准医学”的专题报告。
“精准医疗大数据的普及化,正带来中国乃至全球健康产业的变革。”在接受钱报记者专访时,李兰娟表示,不远的将来,大数据支持下的精准医疗将为每一个病人定制治疗方案,它也将改变国家的医疗投入的格局。
精准医疗提供个性化治疗
大数据技术,能够分析大量繁杂的数据集,发现疾病和治疗手段之间的有效联系,它将改变传统的治疗方案。美国提出精准医疗的计划,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找出个性化的缺陷,真正对症下药,因人而异。这个办法帮助乔布斯延长了几年的生命。我们国家的精准医疗研究,也在积极跟进。2014年7月,李兰娟和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了科研成果论著,揭示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给全球医学科技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一直以来,很多肝硬化患者,都接受过抗生素的治疗,但是李兰娟和她的团队发现,这样做并不能带来很好的效果,因为抗生素不仅杀死了肠道内的有害细菌,有益细菌同样也被杀死了。肠道微生物是提供人体营养、调控肠道上皮发育和先天性免疫的不可缺少的“器官”,她把注意力聚焦在“肠道菌群”上,经过近3年时间的研究,他们收集了181个中国人肠道菌群的样本,其中98个是肝硬化患者的粪便样本,83个来自健康志愿者。团队采用了新一代测序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产出了近860GB的序列数据,通过研究发现了28种与肝硬化病人密切相关的“坏细菌”;数据比对还显示,有38种与健康人密切相关的“好细菌”,在肝硬化病人肠道菌群中的量却非常少。
这就意味着,今后针对肝硬化病人的治疗,可以做到更加精准,“我们会给肝硬化病人补充更多的‘好细菌’,杀死过高的‘坏细菌’。”李兰娟说,在药物基因组学的基础上,这个工作还能够做得非常精准,“针对不同病人,运用合适的药物,合适的剂量。”
“精打细算”的外科手术
大数据技术已经开始在外科手术中,帮助病人得到更加高效的手术疗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一院院长郑树森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专家。到目前为止,他带领团队已经成功进行了200余例活体肝移植手术。肝脏是人的造血器官,“统帅”了成千上万根血管,对肝脏动手术,是有高难度的。
在先进的数字技术支持下,郑树森团队能够在活体肝移植在术前和术中,利用虚拟现实软件,查看病人肝脏中的各种构造。大数据分析还能够精准计算出需要移植的肝脏部分,一方面确保提供给受捐者充足的供血,能够存活;同时评估受捐者剩下的肝脏,能否在半年内长出新的肝脏,保证恢复正常的肝功能。
在世界各地,具有大数据处理功能的手术器械已经成为外科医生强有力的助手。比如,在摘除肿瘤组织的外科手术中,外科医生遇到的#!大挑战是:一次手术是否能够把癌变组织切干净。像乳腺癌肿瘤的手术中,有将近三分之一都无法做到完全抹除肿瘤的痕迹。前不久,伦敦大学帝国学院Zoltan Takats 探索了一场“精准手术”,手术使用的先进武器iknife,在传统手术刀前安装传感器和质谱分析仪,刀起落下iknife能在#$时间告知病灶的边界和性质。
大数据指导医疗政策
大数据能够更加科学地论证药物使用的效果,为医疗政策指导方向。2012年,李兰娟曾经带领团队做了一个跟乙肝传染率相关的课题,采集了浙江1000人次的体检数据样本。通过分析发现:当年20岁(1992年出生)以上的样本,乙肝感染率在8%-10%;而20岁以下的样本中,乙肝感染率小于1.5%。
为什么只相差一岁,乙肝感染率就有那么大的差距?
1992年这一年,是个关键词。1992年,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李兰娟团队验证了药物的有效性,这样的分析结果,将给国家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带来科学的指导。“如果我国继续保持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的全面接种,同时成年人也尽快接种乙肝疫苗,那么在十年后,中国将摆脱肝炎大国的帽子。”李兰娟说。
开发大数据预测疾病
有了大数据的分析,“看医生”模式正在转变为“被医生看着”——你的可穿戴设备能够做到24小时给你“做体检”,这种全数据模式成本低,效率却很高,几乎所有人都可以用。“精准医疗的长期目标,是每个人的健康管理。” 接下去,李兰娟团队将在浙江创建一个人数规模超过100万的志愿者队列,他们愿意共享他们的基因数据、生物样本、生活信息以及所有的电子健康信息。
这是一个融合参与者、有责任的数据共享以及隐私保护的新型研究模型。基于这份健康大数据,浙大一院团队将能够做一系列新研究,比如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为每个病人开出合适的药物和合适的剂量;比如为病人设定新的治疗和预防目标。
世界医疗产业#!发达的美国,在医疗创业领域冒出了许多基于大数据,做疾病预防方面的高科技产品——美国人Anmol Madan和团队创立了一个公司,专注研究通过手机的数据分析,预测机主的疾病。
他们对实验参与者手机超过32万小时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后,最终能够对人们的手机建模,来预测感冒、精神疾病等等。比如,当人抑郁时,通常就能够在与人交流中被看出变化,日常数据分析就能够捕捉这些变化。在测试中,这个应用能够正确判断60%~90%人们日常的生理症状和普通呼吸情况,同时把这些变化发通知给机主本人,未来还能发送给朋友或家人。
深度开发大数据,预测疾病,还可能大幅降低医疗保健的费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如果美国医疗保健行业对大数据进行有效利用,就能把成本降低8%左右,从而每年创造出3000亿美元的价值。“在中国,大数据也将影响医改的具体政策,比如医保的投入。”李兰娟说。
(来源:新华网)
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抓住大数据谋求产业发展。12月17日,黔东南州... 详情>
2015年10月19日,贵州省黔东南州大健康大数据产业招商推介会在黔东... 详情>
27日,由国内外医疗机构、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单位、投资金融机构以及其... 详情>
作为大健康产业全球领先的医疗影像诊断设备提供商,GE医疗向大健康产业专... 详情>
第31届健博会由广东省现代健康产业研究院和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主办,...详情>
“女神到来·国际健康女神”经国家商标局注册、是以“健康·文旅”为主题的...详情>
2021年5月21日,微泰医疗董事长郑攀博士,受邀参加由泰康保险集团主...详情>
“大健康、大医疗、大湾区、大发展”,3月26日,第30届中国(广州)国...详情>
您是否在找适合的月子中心?2020年12月13日,广州和悦母婴会所盛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