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 主任医师 戴生明
现代医学观念认为,类风湿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的治疗目标是最大程度地缓解关节肿胀和疼痛,预防关节畸形,帮助维持正常的运动功能。
药物治疗是该病治疗方案的核心部分。现有治疗药物分为三大类——“治标药”(消炎止痛药)、“治本药”(甲氨蝶呤为代表的改变病情抗风湿药)、“激素”(糖皮质激素)。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传统“治本药”(化学合成的小分子药物)的基础上,在近二三十年成功研制出多种生物制剂类“治本药”(基因工程合成的大分子药物),使类风关的预后得到显著改善。
人类认识类风关已200余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在1896年成功合成乙酰水酰酸(即阿司匹林),全球有了首个能治疗类风关的消炎止痛药。
1949年,美国医生亨奇和肯达尔成功从肾上腺皮质分离出激素(可的松),试用于类风关后起效非常快,不仅减轻患者的关节疼痛,还能减轻关节肿胀症状,两位医生因此获诺贝尔奖。
率先减轻类风关并发关节畸形的药物当属甲氨蝶呤,但该药起效较慢,需用药1-2个月才逐渐显示出效果,且只对70%患者有轻度改善效果。
如果把甲氨蝶呤比作是对付类风关的“步枪”,那么治疗类风关的“生物制剂”则可被看作“导弹”。这类药物于上世纪90年代问世,主要包括高度选择性阻断具有致病作用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英夫利西单抗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均为蛋白质类药物,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所以被称作“生物制剂”。其中,阿达木单抗是唯一的全人源抗体。这类药物口服无效,必须注射给药。相对于传统“治本药”,生物制剂类“治本药”一般在数天内即起效,且作用强度比甲氨蝶呤高出很多倍,并可有效预防关节变形。
类风关是一种慢性持续性、进展性、破坏性关节炎,需要终身治疗。目前,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生物制剂与甲氨蝶呤联用,可使多数患者达到临床缓解(病情基本不发展),与疾病共生存。
文章来源于:新闻晨报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