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是由多种慢性疾病造成的肾单位严重损害,是机体在排泄、代谢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的临床综合症候群。
在临床医学中尿毒症是指全部的肾脏组织纤维化,而造成的肾脏功能丧失的结果。一般来说造成尿毒症的原因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以及糖尿病等因素,而且尿毒症所含得氮代谢产物以及其他毒性物质等不能排出体外,就会在体内蓄积,从而会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发生紊乱,还能够导致多个器官以及系统的病变状况出现。该病的症状一般包括肾衰竭,慢性肾损害,下肢水肿或者是少尿等,而且尿毒症本身不具有遗传性,所以患者可以不用担心会影响下一代。
不过对于尿毒症的几大误区我们还是不得不看的,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尿毒症的误区都有哪些吧。
治疗误区
误区一:激素能够治愈肾病
很多病人发病之初感觉倦怠,双腿沉重,早上起来后,脸部浮肿,象“胖了”一样,到医院检查,发现小便中有蛋白或潜血,被确认为肾病。肾病的常规治疗,往往采用口服激素、雷公藤、环磷酰胺等药物来控制尿蛋白、潜血。刚开始治疗效果还明显,理化指标很快好转、消失,但遇到感冒、劳累又发作。于是,又开始使用激素,如此反复,一次比一次加重,渐渐出现恶心、呕吐等肾功能不全症状。其实道理很简单,小便中出现蛋白和潜血是因肾小球基底膜受到了严重损伤,单纯使用一些控制性药物,从指标上看尿蛋白、潜血暂时消失了,并不等于肾病治好了,这些激素类药物有明显的副作用,治标未治本,指标今天下降明天又会上升。
误区二:指标降低证明肾病好转
对于各种早期肾病,如果只重视尿蛋白、潜血、白细胞、脓球的控制治疗,单纯的把指标降下来,而不对肾脏病变的原因进行治疗,最终会出现肾脏功能下降,血液中大量毒素蓄积,血肌酐、尿素氮不断升高。传统的治疗办法认为:只要使血肌酐、尿素氮化验指标下降了,肾病就得到控制了。于是给患者口服肠道排毒药物,用来降低肌酐、尿素氮。却忽视了对已经严重病变的肾脏本身的功能进行修复,这样在服用这些降低指标药物的同时,肾脏也会受到大量药物的侵害,肾脏功能迅速恶化,从而失去了非常宝贵的治疗时机。患者逐渐出现严重的贫血、频繁呕吐、不能吃饭、厌食、血压高、小便明显减少、睡觉不能平卧、胸闷憋气等尿毒症症状,不得不走上长期血液透析或换肾的道路。
误区三:换肾,最好的解决办法
近几年媒体对换肾等器官移植的悲情故事宣传,使得不少人一听尿毒症就联想到换肾。
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幸运地换肾成功,因为肾源太少,如果不是直系亲属能够提供,按照我国的法律,等待尸体肾的机会而且又能配型成功的太少了。而且并非每一次移植都能成功,万一失败,病人还要继续接受透析治疗,甚至面临再度换肾。还有一些疾病是不建议换肾的,如一些患者有慢性肝炎或肝功能不正常的,有肾炎活动期、消化性溃疡、有尿路感染及伴有下尿路梗阻者,均不建议作肾移植。
误区四、尿毒症能够迅速治好
慢性的肾脏疾病发展成尿毒症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尿毒症患者长期受到病痛折磨,想要急切医治好疾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病变了这么多年的肾脏,通过单纯口服某种药物、或是经过某种住院治疗短短几天,就想要达到尿毒症一次性治好,这是不现实的。
饮食误区
误区一 :饮食限制过度。尿毒症患者虽需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但并不是禁止摄入蛋白质。有的患者因腹胀及食欲欠佳 ,加之有“限制蛋白质摄入”的概念 ,所以肉类、蛋类、牛奶几乎一点儿不吃 ,只吃稀饭加青菜 ,致使热量不足 ,久而久之 ,会导致营养不良。实际上 ,尿毒症患者尤其是消瘦者 ,饮食中的油类和淀粉应适当增加 ,以供给机体足够的热量 ,减少体内蛋白质的分解。这也是尿毒症的饮食注意事项之一。
误区二 :饮食中蛋白质以外的营养成分无需任何限制。老年尿毒症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 ,因而饮食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 :如果合并糖尿病 ,在确保能量供应的条件下 ,要适当限制糖及淀粉类食品 ,以利于控制血糖;如果合并高血压、冠心病 ,则油类要适当减少 ,以延缓血管病变的进展。
误区三 :所有尿毒症患者均需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其实 ,尿毒症患者如能进行正规透析 ,包括血透和腹透 ,且一般情况较好者 ,无需强调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饮食可基本与常人相同 ,但摄入的蛋白质应以动物蛋白为主 ,尽量少吃或不吃黄豆、花生及豆制品等植物蛋白。
虽然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但是尿毒症也不是容易治愈的疾病,患者一定要重视疾病,及早的治疗。同时我们还应该了解疾病的预防措施,多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才能够避免尿毒症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