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即通常所说的中风,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近年来,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数达200万到25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的人约150万。有研究对首次发作与复发的出血性脑卒中病人临床预后情况进行了对比,发现其比值分别为:恢复良好5:1,中度残疾1:1,重度残疾1:2,植物状态1:6.5,死亡1:2。两者在治疗和康复效果上存在着显著差异,重度致残率和死亡率提升明显,显然复发后果很严重。
环境污染会提高中风风险?
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普通公众健康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据南京某项报告指出:2012年,煤炭消费排放的一次PM2.5、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占中国污染物排放总量的62%、93%和70%。以煤炭消费产生的PM2.5为例,仅此一项污染物就导致当年超额死亡人数高达70.8万人。
据悉,超额死亡人数中,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万人,缺血性心脏病17.3万人,脑卒中(中风)37.7万人,肺癌6.9万人。而这些超额死亡集中分布在京津冀、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四川、贵州、东北三省以及沿海城市。为何“脑中风率”最高?相关专家认为,这主要是PM2.5含有的铅、锌等重金属污染成分多,对心脑系统伤害较大。
关于中风的五个误区
误区一:中风都是老年人才患的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的三高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日益增多并趋于年轻化,中年人发病明显增多,甚至还有多例儿童中风的发生。近日,一个1岁大的宝宝被医生诊断为中风。医生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宝宝是脑梗塞,通俗来说就是中风。专家分析,宝宝并没有相关家族病史,也未发现脑血管畸形及外伤史等,但他在去年儿童节前后发过一次高烧,达到39℃,持续一周左右。“发烧可能引起免疫性血管炎,中风或许与此有关”。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年轻人防治中风的关键。
误区二:中风是一种病
实际上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疾病。
误区三:只有高血压的人才会中风
实际上,高血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易患出血性中风,但如果血压过低时,血管不能正常扩张,血液循环就会减少,出现脑血管痉挛,脑组织缺血、缺氧等,导致缺血性中风。而且,除了血压以外,中风还与糖尿病、吸烟、喝酒、肥胖等有较大的关联。因此,血压不高的人也不能放松对中风的警惕。
误区四:瘦人不得中风
虽说肥胖人群相较瘦小人群中风风险要高,但并不代表瘦人不会得中风,只不过相对风险低一些。但瘦人同样很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这些都是引起中风的危险因素。因此,不论胖瘦,都要综合防范中风的发生。
误区五:小中风不必在意
所谓小中风就是一过性的小发作,一般1—2分钟,最多10 来分钟,病人 感觉一侧肢体麻木或者无力,或出现说话不清楚,医学上叫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时会是一次,有时会多次。因为时间比较短,很多患者不把它当做一回事。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症状,因为小中风是大中风的前奏,此时对医生来讲是最好的 处理时机,处理及时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否则也会出大问题,在未来一周出现 问题的概率最大。所以这个并发现越早越轻,救治效果越好。
家人出现中风前兆怎样急救?
当发现家人出现血压飙升,出现头痛、手脚不灵活、呕吐、昏迷等症状时,要警惕其发生脑中风。家属应立即拨打“120”,切忌背着病人跑出马路打的送院急救,因剧烈摇晃病人只会加重脑出血。
注意:在等待救护车到来时,不要搬动患者,尤其不能摇晃其头部;尽量让患者平卧(头部偏侧),解开其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假牙者应取出。要强调的是,送院前吃任何药(包括降压药),只会增加死亡风险,因为容易导致误吸,引起患者窒息。因此,不要给中风患者喂药和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