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约300万脑血管病患者,2013年脑血管病死亡人数估算为180万例。脑血管病尤以脑血管瘤的危害更大,它就像隐藏在人体内的一颗炸弹,察觉不出症状,但随时可能破裂危及生命。要想发现这些隐藏的“炸弹”,通过核磁共振医学影像检查最为“靠谱”,先进的核磁设备可以帮助医生“看见”不易察觉的早期病变。
心脏磁共振是什么?
心脏磁共振( CMR)成像技术。CMR是利用氢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产生的信号进行影像重建的一种技术,是目前心血管疾病影像诊断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在心肌组织学评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CMR可避免电离辐射、放射性同位素及碘造影剂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可同时对心脏内外的血管结构进行显像,尤其适用于解剖结构复杂的心脏外血管。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有何优势?
传统的心脏影像学检查手段首选为心脏超声波检查,它可以侦测心脏的活动情况,观察心脏的结构状况,这也是心脏核磁共振成像的一项重要功能,但超声的“显像窗宽”比较有限,而且对比度不够好,图像视野和细节都不甚理想。如果有的人比较胖,或患有肺气肿,心超的图像质量就会受到较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心超的检查效果与操作者的水平有很大关系,因为探头位置完全由操作者控制,同一位病人如果由不同的操作者检查,采集图像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差异。
相比之下,心脏核磁共振成像能看到整个心脏而没有死角,并且由于人的血液和心肌的核磁共振信号截然不同,在成像时可以形成非常良好的自然对比,因而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心脏的结构细节,有助于诊断某些心超发现不了或容易漏诊的疾病。事实上,我们在临床上已经碰到许多这样的病例,在做心超时没有发现的异常或疾病,在做核磁共振成像时却被发现和证实。
同时,心脏核磁共振成像的定位是由计算机辅助进行,可以做到每个病人的标准化,这样一来,测量的数据就比较客观而不受操作者的主观影响。借助计算机进行定量分析,我们可以计算心脏扩张和收缩时的容积变化,由于心脏核磁共振成像理论上可以截取无数个面进行成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常截取8至12个面),通过磁共振可以重建整个心脏的容积图,从而判断心脏泵血的能力,这是评价心脏功能最重要的依据。心超可以进行同样的计算,但仅限于单平面或最多2~3个平面,计算精确度远远不如心脏核磁共振。现在,根据心脏核磁共振图像计算得到的左室射血分数(指心脏每搏输出血液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正常情况下左室射血分数应≥50%;右心室射血分数应≥40%。若小于此值即为心功能不全)已经成为评价心脏收缩功能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