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产业动态

磁共振成像揭氯胺酮抗抑郁作用

家庭医生在线 2015-04-16 10:47:34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征与胡海岚课题组合作,首次利用猕猴磁共振成像技术,揭示了氯胺酮作为快速、高效、长时程作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的靶功能脑区和神经环路机制:氯胺酮可能特异性地在局部脑区诱发突触可塑性,并促使皮层—边缘皮层—纹状体环路发生长时程的网络重构,以此逆转抑郁症产生的脑网络异常。

重度抑郁症等情绪障碍疾病通常伴随着大脑神经环路的功能紊乱,需要通过对神经环路进行整体调节,从而恢复大脑网络的正常功能运转,进而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传统的临床抗抑郁药物面临很多挑战:由于起效慢,患者一般需要服用几周甚至几个月后症状才有所改善,这对于少数重度有自杀倾向的患者都是非常危险的;药效持续时间短,患者需要长期不间断服用药物;疗效有限,近25%~40%的患者对现有药物没有很好的响应。

氯胺酮是一种麻醉药。近年来研究发现,单次服用低剂量(远低于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可以产生快速的抗抑郁效果,并可能持续长达一周时间。这一现象引发了对氯胺酮抗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广泛研究,但目前对于其主要靶向作用脑区以及相关的神经环路还是知之甚少。

氯胺酮的主要作用对象——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几乎遍布整个大脑。因此,为了在全脑范围寻找答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应用猕猴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图论网络方法分析了猕猴脑功能连接图谱。通过与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比较发现,超低剂量的氯胺酮在注射18小时后(氯胺酮在体内的代谢周期一般为3~4小时),仍然能够大范围地显著性改变各脑区间的功能连接,特别是眶额叶皮层、膝下前扣带、后扣带皮层和伏隔核等。此外,奖赏环路中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在注射氯胺酮后被选择性下调。氯胺酮在大脑整体和局部水平对麻醉猴脑网络的调节作用,与临床抑郁症患者上发现大脑网络异常变化的方向正好相反。

“这一研究结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精神病学》在线发表。”研究人员表示,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抗抑郁药物的调控机制,在国际和国内都尚属首次。结合灵长类动物模型和高分辨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为研发针对特定脑区和神经环路的疾病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指导。

(文章来源:新华网)

(责编:梁倩缘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
相关问题
相关健康数据
热门头条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