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人才发展进入新阶段

家庭医生在线 2015-01-30 17:28:15

番禺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区”战略,努力发挥人才对番禺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支撑作用。目前,番禺区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3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0.6万人,高技能人才1.8万人,在职博士151人。全区现有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广州市“百人计划”入选者9人,“121人才梯队工程”入选者4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入选者9人。人才发展走在广州市前列,人才正成为新常态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源泉。

  纳才爱才筑高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批示、讲话有50多次,明确提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等科学论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成为人才工作领域的首要政治任务。番禺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卢一先两次主持召开区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与“智汇羊城”千人计划专家番禺行的代表恳谈,批示做好广州大学城各高校与番禺区的融合工作。区委副书记、区长楼旭逵亲自邀请国内知名企业负责人、拔尖人才为全区领导干部传授新观念、拓展新思维。全区各级部门通过召开专题学习会、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批示和重要论述精神。

  为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区委成立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的“番禺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区科信局等21个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区政府设立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区人才办建立完善区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各镇、街和职能部门联系实际,积极研究推进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从做好重大人才项目策划、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人才工作监管、实现人才工作统一协调运转等方面创新思路和方法,解决制约番禺区转型升级、向产业链高端攀登的瓶颈问题。

  人才引领成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全区各级在推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中,把人才发展列为优先位置,积极推进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融合对接,加快将人才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发展驱动力。区委、区政府出台《番禺区优秀人才资助培训管理暂行办法》,设“禺山金才”系列荣誉,定期对各类优秀人才开展评选,对业绩突出者最高给予500万元资助。区委组织部创设广州创新创业人才协会,在全市首家开通区级人才微信,在国家“千人计划”网开设番禺频道,与贵州省独山县和梅州五华县签订人才互派共建协议,促进人才集聚壮大。番禺区人社局开展高端人才培训,人才服务进园区,人才招聘进校企,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体验,以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加大引才、留才工作力度。区科信局设立大学生和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启动基金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启动专利信息市场预警和政府决策服务工作机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科学引导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在高校,由番禺区参与共建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落户广州大学城,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获得世界超算“三连冠”,为人才科研创新提供源源不绝的“核动力”。在园区,广州国际创新城按第四代科技园区的理念和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全力打造“环保新能源创新创业基地”,番禺节能科技园以“土地、金融、产业”三资融合开创新型科技园区运营模式。在企业,“千人计划”专家蒋庆领衔的团队在番禺区健康医药产学研孵化基地将新技术实现产业化。中海达公司坚持“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才”的理念,成为国内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领域第一家上市企业。在镇街,大家对人才工作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注重以用为本和作用发挥,更注重与当地产业的对接,纷纷立足实际开展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有的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有的专注于吸引生物制药人才,有的青睐新能源新材料人才。人才与产业的有力结合,聚变出不可阻遏的创新活力,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创新驱动竞风流

  改革开放以来,番禺经济总量一直保持两位数速度增长。中国最权威的智囊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指出,2013年番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在中国600多个市辖区中排名第1位,在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中排名第4位,在“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中名列第10。这座始建于秦代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正蜕变成为“枢纽之城、文化之城、产业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据统计,全区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10个,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94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400家,企业研发中心145个,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2013年,番禺区专利申请量4985件,连续多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在广州市各区中排名第二。全区现有中国驰名商标14件,广东省名牌产品37个,数量均居全市之首,拔尖人才纷至沓来,前沿技术落地开花:

  日本九州大学博士陈忠平,在番禺区创办盛瑞土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注于“高性能泡沫轻质材料技术集成及应用”领域研究,产品应用于北京鸟巢、水立方、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获得“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

  美国雪城大学物理学博士范群,第十批“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归国在广州大学城创办广州市威格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兼CEO,致力于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在柴油车国四排放标准所急需的柴油车尾气净化领域获得相关授权专利5项、专利申请3项。

  英国伦敦大学(UCL)电子工程系博士邓辉舫,广州市政府首批认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千人计划”评审专家。他在我区创办广州金园聚合物挤出成型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来的先进多功能光扩散PC材料,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日本国立静冈大学电子科学博士孟学军,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子科学专业博士后,2011年归国,带领飞瑞敖研发团队积极创新,打造物联网信息平台设备——光载无线交换机,填补了国内外WiFi无线通讯及光纤无线电技术领域的空白。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博士黄文林,第七批“千人计划”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番禺区创办企业专注肿瘤基因研究,发明了可以在人血管内重组病毒基因以抑制扩散的技术,其专利获得中国发明专利金奖,肿瘤基因相关基础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

  数不胜数的创新范例,难以穷举的创业典型,汇聚成科学发展的洪流,推动番禺这片热土大步向前。

  古今中外的发展经验证明,人才始终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和主导力量。番禺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卢一先十分重视人才工作,面对经济、科技、人才的新形势,作出了做好广州大学城12所高校与我区的校地融合工作的批示。区职能部门与广州大学城各高校快速联动,计划从扶持科研成果转化、开展高校干部挂职、组建“高校智库”、承接学生创新创业等10个方面开展校地人才对接融合,精心开发大学城人才“富矿”,全力打造珠三角人才高地。展望未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随着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正在破除,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热情,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必将续写着番禺腾飞的新篇章。

                                                                                                                  来源: 番禺日报

分享
相关资讯
健康日日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