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规律、冲动传导等不正常。心律失常是许多人都会得的疾病,怎么才能治疗心律失常?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分为冲动发生异常、传导异常以及冲动发生与传导联合异常。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在临床诊断技术目前尚难确定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状况下,实用价值不高。
心律失常有3种治疗方法
1、古老传统治疗
取穴
主穴:分为2组。1、心俞、内关;2、厥阴俞、神门。
配穴:早搏加三阴交,心动过速加足三里,心动过缓加素,房颤加膻中、曲池。
2、中药治疗
若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神疲自汗,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细弱等,证属气血不足、心脉失养,治宜益气补血、养心安神。可选用归脾丸,此药由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茯神、木香、炙甘草、大枣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其它如人参养荣丸、柏子养心丸等也可参考选用。
3、西药治疗
药物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一般选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异丙肾上腺素等)、迷走神经抑制药物(阿托品)或碱化剂(克分子乳酸钠或碳酸氢钠)。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则选用减慢传导和延长不应期的药物,如迷走神经兴奋剂(新斯的明、洋地黄制剂)、拟交感神经药间接兴奋迷走神经(甲氧明、苯福林)或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律失常的选药很重要
心律失常常见于各种原因的心脏病人,少数类型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其临床表现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规律或不规律的心悸、胸痛、眩晕、心前区不适感、憋闷、气急、手足发凉和晕厥,甚至神志不清。有少部分心律失常病人可无症状,仅有心电图改变。如果有以上症状,应警惕自己患了心律失常,须及时到医院心血管专科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关键在于对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作出正确的诊断,也就是说心律失常究竟是"内忧"(心脏病)引起的,还是"外患"(非心脏病)引起的。对于"内忧"引起的,要积极"安内"治疗心脏病变;对于"外患"(非心脏病)引起的,通过对症治疗如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钾盐、停用某些药物等,心律失常随之消失。少数老年人由甲亢引起的心房颤动,往往会误诊为冠心病所致,如不控制甲亢,就难以控制心房颤动。这类心律失常的治疗还应注意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目前常用的药物众多。如能合理地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应当提醒的是,老年人心律失常的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观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己随意用药。这是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容易引起副反应(如奎尼丁易致晕厥);所以使用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时务必谨慎,尽量做到安全、有效,剂量不宜太大,服药过程需密切观察。
心律失常常见的药物治疗
1、早搏
对病理性早搏,可适时、适当选用抗心律失常药。
2、室上性心动过速
可提高迷走神经张力刺激转律,亦可借用ATP、洋地黄、心律平等药物的帮助;必要时可选用食道心房调搏或电转律。
3、房扑,房颤控制心室率与转律相结合,药物和电转律相结合。
4、室性心动过速视情况采用利多卡因等药物转律或电转律。
5、室扑、室颤
立即抢救,尽快除颤。
6、缓慢性心律失常
视情况采用药物或起搏的方法提高心率。
7、射频消融
适合部分快速型心律失常病人的根治。抗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 根据VaughanWilliams分类分为四种。 I类又分为IA、IB、IC三类。
IA:以奎尼丁和普鲁卡因酰胺为代表。
IB:此类药物有: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妥卡胺、乙吗噻嗪、茚满丙二胺等。
IC:包括:心律平、英卡胺、氟卡胺、氯卡胺等。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剂。以心得安、氨酰心安、倍他洛尔、艾司洛尔和氟司洛尔 等为代表。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该类药以胺碘酮、溴苄胺等为代表。
Ⅳ类抗心律失常药:为钙拮抗剂。以异搏定、硫氮草酮、苄丙咯为代表。
其它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洋地黄类药物。还有新斯的明、腾喜龙、苯肾上腺素、甲氧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氯化钾、硫酸镁、腺苷、三磷酸腺苷以及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