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 跖筋膜炎 ,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 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丽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下面和家庭医生在线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吧。
疾病简介
足跟痛是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
足跟痛
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近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
足跟痛治疗方法
生活中现在生活状况变好,饮食上不规律,挑食,身体对各种营养需求不满足,骨质的营养供应不足,使骨质松化,足跟骨承受整个身体压力,久之会引发足跟病变。还有在家经常穿凉拖,足跟受寒气侵袭,尤其女性穿凉鞋,高跟鞋,都会增加足跟痛的病发率。
工作中如白领一般在办公司里工作,运动时间少,足跟功能萎缩,再加之常吹冷气,足跟受凉,下班后常去逛街,长时间行走,使足跟得不到休息,这也是引起足跟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体力工人,如建筑工人,一般都是重体力活,足跟长期处在紧张,受压状态下,跟骨磨损损伤较大,引起足跟痛病状几率更大。
运动中一些年轻的人,学生,爱运动的,青年人,比较热爱运动,如在跑步,爬山,打球,踢球等等运动中,容易使脚跟受伤,会出现外伤、损伤、等情况,出现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跟骨后滑囊炎等炎症,最终引发足跟痛。
产后足跟痛产妇在生产后一般是在月子中对脚跟没有进行保护,受凉,受寒,穿鞋上不注意护住脚跟,使之容易引起足跟痛。
注意饮食
多吃些含钙含镁的食物,如鸡蛋、青菜、谷类、肉类、豆类等。最好少喝酒、少喝咖啡等饮品,这样好保护体内营养的平衡。可以帮助钙质吸收和预防骨刺的形成。
适当运动
常进行下适当的户外运动,有助于增加足跟得抵抗能力,而减少足跟疾病的发生,在运动时,可选择慢跑鞋,或者垫上足跟护垫,来减少对足跟得摩擦和压力,也可减少足跟疼痛。
药物上分内服和外用二类。内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或者其他的止痛药物,内服一般对脾胃有刺激,还有对药物有过敏显现,所以现在中医外用是多达数人首选。即安全又经济的外用药是最常见最佳的选择。
补肾
肾虚是中医分析足跟痛原因重要原因之一,肾虚分阳虚和阴虚之分,肾虚则精血亏虚,经脉失充,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等。可用杜仲
10克,炙附子10克,猪肾3个,2味中药磨成粉加到猪肾中,彻底蒸熟,吃食,一天一个。
小针刀
小针刀治疗师对病变部位粘连组织进行切割,消除紧张状态,恢复生物力学的平衡状态,同时辅以手法对抗牵拉,可使挛缩、粘连的组织得到松解。小针刀疗法能疏通筋络,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饮食注意
1、补充维生素B6,可帮助钙质吸收和预防骨刺的形成。
2、补充维生素C。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的应急能力。
3、多食含钙的食物。
4、多食含镁的食物,如蔬菜、谷类、肉类、豆类及豆制品。
5、避免食用酒精、咖啡、糖类食品,防止机体恢复过程中发生的障碍,保护体内矿物质的平衡。
足跟痛偏方
毛刷刷足法每晚用热水泡脚后,先用毛刷叩打足跟部每侧1分钟,然后用毛刷刷动足跟部1分钟,再叩打1分钟。
药物鞋垫法花椒、吴茱萸、五味子各等分,研末,按鞋子大小缝制布袋,将药末装入布袋内,封口,放入鞋内,每五天更换袋内药末一次。
药物外敷法威灵仙150克,急性子150克,生乳香100克,罂粟壳50克,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摊在敷料上5毫米厚,外敷患处,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
药物足浴法伸筋草、透骨草、艾叶、川椒、海桐皮、鸡血藤、地龙、川乌、草乌、红花、黄柏各20克,丝瓜络1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15克。上方加水2500毫升左右,煮沸15分钟,加入白酒100毫升,将药汁放在盆内,熏洗、浸浴双足,每次20分钟,然后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按摩足跟1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每剂可用3日。
指压按摩法取穴昆仑、太溪,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太溪在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内踝高点。每天按摩早晚各1次,早晨用按揉法,用拇指尖端按在穴位上,向里转三下,向外转三下,每穴5分钟。晚上用按压法,用拇指尖端按在穴位上,一按一抬,每穴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