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炎是由于急性或慢性结肠血运不足而引起结肠粘膜坏死和溃疡形成的急性或亚急性结肠疾病。肠血运不足可因肠系膜血管阻塞,也可因这些血管的血循环动力学改变引起。本病发病通常在中老年人,少数也可发生于青年人或儿童。
临床表现
[1]主要为突出性腹痛、腹泻和便血三联征。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
缺血性结肠炎分为3个类型:
1、一过性肠炎型:突然发病,中、下腹或左下腹痛,继而腹泻、便血。腹部压痛和肌紧张,数日内症状消,不复发。
2、狭窄型:反复发作的腹痛,便秘、腹泻、便血等,常可自行缓解,肠管狭窄严重时可发生梗阻。
3、坏疽型:此型少见,多为老年,突然发病,腹痛迅速扩展至全腹,有腹膜炎体征,早期即出现休克,预后差。
治疗方法
缺血性肠炎[2]的治疗应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如心功能正常时则尽可能撤去造成肠系膜血管收缩的药物如洋地黄和血管加压素。对于无明确药物使用禁忌的中老年患者可给予复方丹参片等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此外,对于已发生严重的肠功能紊乱的患者,应予以积极对症治疗,如结肠胀气者给予肠管排气减压和经鼻饲管抽气减压;恶心、呕吐者给予止吐药物和胃肠动力药物;腹泻者给予肠道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次碳酸铋剂。解痉剂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和鸦片类制剂如苯乙哌啶、洛哌丁胺等可以减少肠蠕动等。糖皮质激素对缺血性病变恢复无帮助,且有促发肠穿孔的可能,故不提倡使用。多数患者经内科治疗后可以很快好转,但也有少部分患者病情恶化而发生肠坏死,此时应进行急诊手术,及早切除坏死肠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