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是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的脱矿和有机质的分解,随着病程的发展而由色泽变化到形成实质性病损的演变过程。其特点是发病率高,分布广。一般平均龋患率可在50%左右,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癌肿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宝宝患龋齿的主要原因:
1、细菌 龋齿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细菌在龋病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近年来国际上公认龋病是细菌病致龋的细菌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是某些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这些细菌与唾液中的粘蛋白和食物残屑混合在一起,牢固地粘附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这种粘合物叫作牙菌斑或菌斑(dental plaque)。菌斑中的大量细菌产酸,造成菌斑下面的釉质表面脱钙、溶解。临床调查证明口腔中菌斑多的儿童龋齿也多。
2、饮食 在龋齿形成过程中,饮食是细菌的重要作用物。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这些物质既供给菌斑中细菌生活和活动能量,又通过细菌代谢作用使糖酵解产生有机酸,酸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使釉质脱矿破坏,继之某些细菌又使蛋白质溶解形成龋洞。致龋的糖类很多,最主要的是蔗糖。
牙齿发育时期,营养决定牙齿组织的生化结构,钙化良好的牙齿抗龋性高。如果食物中含有的矿物盐类、主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钙、磷、维生素B1、D和氟等不足,牙齿的抗龋性就低,造成龋齿发病的条件。乳牙在胎儿期即已发生、发育和钙化,母新乳期的营养,对胎儿乳牙的发育虽然没有决定性影响,但加强母体营养仍对乳牙钙化有利的。除非母体患严重代谢障碍病或遗传病,一般乳牙不易受到严重影响。
3、牙齿 牙齿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与龋齿发病有明显的关系。牙齿咬面的窝沟是发育过程中留下的缺陷,深窝沟内容易滞留细胞和食物残屑,而且不易清除掉,容易诱发龋齿。矿化不足,特别是钙化不足的牙齿,釉质和牙本质的致密度不高,抗龋性低,容易患龋齿。氟在牙齿矿化结构中的含量虽然很微少,但对增强牙齿的抗龋性很重要。牙齿中含适量氟就不易发生龋齿。乳牙和年轻恒牙的结构和钙化程度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容易受致龋因素的影响,患龋率高。
教你如何检查诊断:
1、口腔检查
龋病易发生于牙体不易自洁的滞留区,特别是磨牙合面的沟隙或牙列的拥挤嵌塞食物处。其龋坏深度分三种。
(1)浅龋 病变仅局限于牙釉质或牙骨质,局部可见白色或灰黑色的龋斑。无自觉症状,探查时可卡住探针尖端,探针滑过病变部位有粗糙感,探之无痛苦。
(2)中龋 病变较深,累及牙本质浅层,局部变黑,可有温度或化学性激发痛,探之有明显龋洞且敏感。
(3) 深龋 病变深及牙本质深层而接近牙髓腔,遇食物嵌塞或冷热酸甜等刺激均产生疼痛,局部多见黑洞。探针可探查洞底在牙本质深层,探之极敏感或疼痛,无自发痛史。
(4)辅助检查
若确定龋坏部位有困难,可拍摄X线牙片,龋坏处可见黑色阴影。有条件者可用光纤维透照、电阻抗、超声波、弹性模具分离、染色等技术,以提高龋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龋齿的预防:
预防龋齿要从婴幼儿做起。这是因为,婴幼儿的牙齿刚刚长出,牙釉质表面的矿化程度不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小,容易发生龋齿。
婴幼儿时期,即使是哺乳期,如果不注意喂养方法,也容易患上“奶瓶龋”。首先注意不要让宝宝养成嗜糖的习惯,饮食中不加入过多的糖。其次是喂奶时,奶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位置,更不要用奶瓶做为哄宝宝的工具,让宝宝抱着奶瓶、喝着奶睡觉。还要做到吃完奶后,喂些清水,以达到刷洗牙齿的目的。
1岁左右的宝宝,模仿力强了,就要让他模仿大人饭后漱口。睡觉前不仅洗手,洗脸,还要用小牙刷清理一下牙齿。当然处于乳牙期的宝宝,模仿力再强,要让他独立掌握和运用刷牙技术,保证刷牙质量也不是很容易的。因此,作为家长,还是要和宝宝一起共同完成刷牙的工作,要不厌其烦地讲刷牙的道理,如此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为宝宝永久性自觉刷牙打下基础。目前有专为儿童设计制作的牙膏,可以选用。若选用香型较诱人的含氟牙膏,一定要注意不可把牙膏咽到肚子里,因体内氟超过一定量会影响宝宝健康的。
宝宝到了6岁以后,恒牙陆续萌出。乳牙与恒牙开始交替。此时的宝宝在具备了讲卫生、自己动手刷牙的能力的同时,摄取食物更广泛,进食要求也更加强烈了。如果不加以限制,他们可以不停地进食,特别是晚饭吃得过早,睡觉又晚,临睡时宝宝便会因饥饿而想吃东西。因此,家长要科学地安排进餐时间,既不要不分时、不分量地吃起来没完,也不要饿坏宝宝。这样做,对乳牙期的宝宝来说,无论是保护牙齿,还是促进健康都大有益处。
龋病要防患于未然,但它也不是万无一失的,仍有发生龋病的可能。一旦患了龋齿,最好是及早发现,尽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