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已经成为了一个“健康杀手”。中风其实并不怕风,而且脑子血管里面破了,血出来了,我们管这种情况叫做脑出血,发生的原因在于,患者可能平时不注意饮食,有饮酒的习惯,或者是在天气很热的时候,不注意降温,这些都要尤其注意。
当心四种药物诱发中风
解热镇痛药
人在感冒发烧时,常用此类药物,特别是高热病人往往用阿斯匹林、扑热息痛等退热。这些药物均是通过大量散热而使体温下降,继而使人大量出汗,失去水分,尤其是伴有呕吐、腹泻的中老年人,发汗后致使机体缺水严重,造成血液浓缩,粘滞性增加,促使血栓形成。因此,中老年人发烧时,最好不服此类药物,而以物理降温为好。非用不可时,待大量出汗之后,应及时通过饮用糖盐水或静脉滴补液等方法补充水分,切不可大意。
降压药
有些中老年人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便大量服用降压药物,甚至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以求达到快速治愈的目的。其实这种做法很危险,因为人体血液和血压必须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体检前已长期习惯于在高血压下维持脑部血液灌流的中老年人,如果在很短时间内通过大量服药使血压骤然下降,将会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脑部供血不足,血流缓慢,血液易于凝聚,很容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因此,使用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切不可操之过急,应合理用药,使血压逐渐下降至理想水平。
促凝血药物
中老年人发生出血性疾病时,常应用止血敏、安络血等促凝血的药物止血。这些药物虽然有止血作用,但过量使用可促使血栓形成,尤其是脑动脉硬化、血脂偏高的中老年人,血液更易于凝固形成血栓,进而发生脑卒中。因此,有血栓形成倾向性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禁用此类药物。
利尿药
速尿、双氢克尿塞等利尿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水肿,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电解质和水的排出。若中老年人使用剂量过大,尿液排出增多,易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血液浓缩,可导致脑血管栓塞。中老年人应慎用。其它如镇静催眠药,服用不当也可引起血压下降,形成脑血栓;滋补强体药如人参等,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长期服用时,有发生脑血管破裂,造成脑溢血的可能,切不可滥用。
中风前较常见的几种预兆是:
1、一时性黑蒙:在眼前突然出现,数秒钟后能恢复,不伴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这是颅内血流量减少或微小血栓通过视网膜动脉引起的。因为,眼动脉是颈动脉的第一条分枝,对颈动脉硬化、狭窄、缺血最敏感,所以黑蒙可以看作是中风的最早警报信号。
2、短暂性视力障碍: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阵发性发作,多在一小时内自行恢复。这是视网膜中心动脉或分枝动脉因脑血流量减少引起闭塞的结果,但尚未出现脑神经征象,可视为较早期的中风预报信号。
3、频频打呵欠:这是脑动脉硬化逐步加重,管腔愈来愈窄,脑缺血缺氧日甚所致。据统计,在缺血性中风发作前5~10天内,频频打呵欠者,可达80%。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一信号。
4、扭颈手麻症:多发生头转向一侧刮胡子时,突感手指无力,剃刀落地,有的说话不清,1~2分钟后恢复。这是因为转头时,引起已经硬化的颈动脉扭曲,加重了狭窄的结果。这一现象,足以告诫人们,中风可随时发生。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出现一过性偏瘫或单瘫,可能伴有失语,但持续时间短,多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这表明已经有轻度中风。可把它当作是进展性或完全性脑卒中的先兆。
老人夏季如何防范中风
高温炎热天气里,人体体表血管不断扩张,血液集于体表,心脏、大脑血液供应量不足,会加重缺血缺氧反应,很容易引发疾病;其次,夏天出汗较多,使血液黏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容易诱发血栓、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另外,夏夜天气燥热,睡眠质量往往不高,休息不好导致过度疲劳,很容易诱发中风、冠心病。
不少患者夏日发生中风与使用空调不当有关。人体从低温进入高温,适应能力相对强一些,由高温进入低温时,其调节能力要弱得多。由于气温骤降,血管收缩,可导致血压升高,从而使心脑血管疾病加重,对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来说,容易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诱发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