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直肠炎是妇科恶性肿瘤男性前l列腺i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文献报道宫颈癌体外照射结合腔内高剂量率放射治疗时,中、重度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约为5.3~15.6%。放射性直肠炎也是盆腔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它是一种自愈性疾病。如治疗和护理及时、得当,可缩短其病程,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提高其生存质量。赶紧和家庭医生在线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病因
妇女宫颈癌、外阴与阴道癌及肛管直肠癌,应用放射性镭、钴、铯等进行照射治疗,这些放射性原素对癌有抑制作用,对正常组织也有损害,损害直肠粘膜时,可造成放射性直肠炎。所以因放射治疗造成的放射性直肠炎,是临床上较多见的。
症状
直肠流血,为鲜红或暗红色,多在排便时流出,一般是少量出血,偶尔大量出血。破溃后有坏死组织脱落排出,有臭味,肛门直肠部酸痛或灼痛,以后因括约肌受刺激而出现里急后重。
1、早期症状
由于神经系统对放射线的反应,早期即可出现胃肠道的症状。一般多出现在放疗开始后1~2周内。恶心、呕吐、腹泻、排出粘液或血样便。累及直肠者伴有里急后重。持久便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便秘少见。偶有低热。腹痛型肠易激综合症则提示小肠受累,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粘膜水肿、充血,严重者可有糜烂或溃疡。
2、晚期症状
急性期的症状迁延不愈或直至放疗结束6个月至数年后始有显著症状者,均提示病变延续,终将发展引起纤维化或狭窄。此期内的症状,早的可在放疗后半年,晚的可在10年后甚至30年后才发生,多与肠壁血管炎以及扣续病变有关。
妇科恶性肿瘤行放射治疗,发生放射性直肠炎的比例在5.3~15.6%,而出现症状多在放疗后9~11个月。虽该病为自愈性疾病,一般均可自行痊愈,然而由于其迁徒时间较长,对患者的身心影响较大,严重时,因长期出血造成失血性贫血及其它并发症时,甚至可以威胁生命,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方法一般有保守治疗,使用抗炎止血,保留灌肠,高压氧等。也有行激光止血及外科改道手术者,然而由于后者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一般不易为病人接受。近来采用直肠镜直视下低浓度福尔马林局部敷贴法治疗,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应尽量避免行直肠活检,因其极易导致瘘的形成。
放射性直肠炎除上述治疗外,还需强调护理环节,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交待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有充足的睡眠,养成定时定量进食及按时排便的良好习惯,防止呼吸道感染所致的咳嗽等原因引起腹压过高。积极防治便秘。医护人员要主动关心并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的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Mcmullin指出,若在妇科肿瘤放射治疗前即向病人讲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不良反应,一旦发生了这样的反应,患者也容易接受。故在放射治疗前向患者作详尽的解释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如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出现腹痛时,除可用少量解痉镇痛剂外,也可用肌肉放松法及暗示性意向法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文献报道该两种方法对缓解病者的疼痛不无裨益,且又无任何毒副反应。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贫血,故应注意其饮食的营养成分的搭配。但应食用少渣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肠道的负担,应避免食用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食物。
检查
一、直肠指诊
放射性肠炎的早期或损伤较轻者,指诊可无特殊发现。也可只有肛门括约肌挛和触痛。有的直肠前壁可有水肿、增厚、变硬、指套染血。有时可触及溃疡、狭窄或瘘道,有3%严重直肠损害者形成直肠阴道瘘。同时作阴道检查可助于诊断。
二、内窥镜检查
在开始的数周内可见肠粘膜充血、水肿、颗粒样改变和脆性增加,触及易出血,直肠前壁为甚。以后有增厚、变硬及特征性的毛细血管扩张、溃疡和肠腔狭窄。溃疡可呈斑片状或钻孔样,其形成大小不等,常位于宫颈水平面的直肠前壁。直肠的狭窄多位于肛缘上方8~12cm处。有些结肠病变酷似溃疡性结肠炎。增厚变硬的粘膜和环状狭窄的肠段或边缘坚硬的钻孔样溃疡,如周围行细血管扩张不显,均可被误为癌肿。作组织活检可有助诊断,但慎防穿破。
三、X线检查
肠道钡剂检查有助于病损范围与性质的确定。但征象无特异性。钡剂灌肠示结肠粘膜呈细小的锯齿样边缘,皱壁不规则,肠壁僵硬或痉挛。有时可见肠段狭窄、溃疡和瘘管形成。少数溃疡边缘的粘膜可隆起,其X线征酷似癌肿,其鉴别点是病变段与正常肠段间逐渐移行而无截然的分界限,与癌肿不同。乙状结肠位置较低并折叠成角。应从不同角度摄片对鉴别病变性质有重要意义。
钡剂检查小肠,可见病变常以回肠末端为主。充钡时,可见管腔不规则狭窄,并因粘连而牵拉成角,形成芒刺样阴影,肠壁增厚、肠曲间距增宽。也可见肠腔结节样充盈缺损,与炎性肠病相似。排空时小肠正常羽毛状粘膜纹消失。近年来用肠系膜血管造影有助于发现小血管病变。对于放射性肠炎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小肠吸收功能的测定:包括粪便脂肪测定、维生素B12及D-木糖吸收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