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血糖--进餐10分钟,随着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血糖开始升高。正常人,进餐后0.5-1小时血糖达峰,<140mg/dl,2-3小时回复至餐前水平。虽血糖已恢复,碳水化合物在餐后5-6小时内继续被吸收,下面就和家庭医生在线小编一起来了解具体的情况吧。
2型糖尿病餐后胰岛素分泌峰值延迟;胰升糖素不下降;肝糖产生及周围组织糖利用异常,致餐后血糖持续升高,2小时仍明显增高或达峰。
餐后血糖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敏感性更高,空腹血糖是在糖尿病发病时升高,但是,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是在发病前约10年前已处于临界状态(IGT),为了早期诊断糖尿病,应该重视OGTT2小时血糖也就是餐后血糖。
餐后高血糖升高对终末器官的损害主要表现在:餐后急性高峰引起甲基-己二醛等糖化产物的增多,引起急性毒性反应,持续的HbA1c升高,糖基化产物沉积于终末器官,引起大血管、微血管和神经并发症。目前,有研究证实餐后高血糖的急性高峰或高位平台比持续中等水平的HbA1c具有更大的毒性作用,血糖浓度越高,与组织器官内的葡萄糖浓度差越大,对组织的损害越严重。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高度关注餐后血糖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都证实了餐后血糖是心血管并发症发病和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相反空腹血糖与心血管并发症不具有相应的相关性。DECODE研究证实餐后2小时血糖是心血管死亡率的独立高危因素。Pacific and Indian Ocean研究证实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可使死亡率加倍,空腹血糖升高与死亡率无此相关性。Diabetes Intervention Study研究结果提示只有餐后血糖与心肌梗塞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空腹血糖无此相关性。The Rancho-Bernardo Study结果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可以使老年患者致命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2倍。
餐后血糖对猝死的预测性超过空腹血糖在任何空腹血糖水平,发生猝死的危险性随着餐后2小时血糖的升高而升高,餐后2小时血糖降低2 mmol/l 可预防患者发生猝死,餐后血糖>11.1 mmol/l 患者,28.8% 死亡可预防,餐后血糖>7.8 mmol/l 患者,20.5%死亡可预防。
查餐后血糖与查空腹血糖不同。它不影响早晨正常进餐及用药,不会因到医院抽血延误早餐而造成血糖的波动,餐后血糖能更准确地反映病人血糖控制的真实水平,是反映病人进餐量及用药量是否合适的重要指标,是药物调整的重要依据。
控制餐后高血糖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在饮食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少食多餐;进餐时细嚼慢咽,延长进餐时间;多选择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必要时可选择延缓消化吸收的降糖药物(如拜糖平)。另外,快速、短效的促胰岛素分泌剂(如诺和龙)对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也很好。
餐后血糖的控制与空腹血糖的控制一样重要,不能厚此薄彼,无论是血糖监测还是血糖控制均应是全天候的,只有全天候地使血糖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才算真正满意的血糖控制。理想的血糖控制水平是:空腹<6.1mmol/L,餐后1小时≤8.3 mmol/L,餐后2小时≤7.2mmol/L,餐后3小时≤6.1mmol/L,全日无低血糖发生。较好血糖控制水平:空腹≤7.2 mmol儿,餐后1小时≤10.0 mmol/L,餐后2小时<8.3 mmol/L,餐后3小时≤7.2 mmol/L,全日无低血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