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三九艾灸养生三要穴

家庭医生在线 2014/2/17 9:34:25

近日全国不少地区都处在零下的低温中,使人感到“三九”的严寒。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养生专家指出,三九期间是冬季补阳的最佳时机,这时保健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灸疗就是不错的选择,能够起到温阳补气,温经散寒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还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三九艾灸的保健用处:

1、艾灸补气养血

艾灸是将艾叶经过特殊加工制成艾条,用点燃的艾条放入艾灸灸熏特定的穴位,并且配合外用的中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艾灸能调和气血。气是人的生命动力,血为人的基本营养物质,气血充足,运行通畅,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又可以疏理气机,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2、蒸气灸防治冻疮

药熏蒸气灸法是利用药液蒸气熏灸经络穴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灸法。在我国最早的临床著作《五十二病方》和清代《理瀹骈文》两书中均有该灸法的记载。近来临床也应用较多。临床上因其药物处方和施灸的部位不同,适应症也有区别。比如治疗冻疮可选用棉子蒸气灸、茄椒根蒸气灸等。蒸汽灸还能治疗痔疮、鹅掌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3、天灸温经散寒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三九灸”是冬治“三九”中的一种独特治疗技术,属于“天灸”,它是采用人体经络循行规律、穴位功效、年历中24个节气规律和时间治疗学原理,根据人体体质情况和发病特点,选择在冬季三九天时候,通过中药药物贴敷在特定治疗作用的穴位上,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部分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此治疗时间性强,疗效好,儿童成人均可以接受。

三九艾灸养生三要穴:

三九时节的艾灸保健常用养生要穴――关元穴、中脘穴和足三里穴来温补脾肾,有补益肾气,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功效。

关元穴

功能:该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要穴,长期施灸可使人元气充足,具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

功能:该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对胃部疾病的全部症状均有比较好的效果。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足三里穴

功能:该穴位于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简便取穴,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常灸足三里穴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驱邪防病之功效。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责编:吴任飞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艾灸的注意事项多吗?

你好,艾灸有很好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它具有效果明显,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的优点,只要认真和正确的操作规程对人体一般是不会产生不良反应的。艾灸的注意事项主要有凡是暴露在外的部位,比如脸部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大血管处和心脏的部位不要灸,过度的疲劳和过度的饥饿,大汗淋漓,情绪不稳,女性经期不要进行艾灸,患有某些传染性疾病,高热抽风期间都不易艾灸,艾灸的时候要专心致志,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注意防火保暖和防暑,注意施灸的时间和温度的调节。

Q:艾灸的禁忌和注意事项是什么啊?艾灸能治疗什么病症啊?

自己适当的注意放松心情,不要太过于紧张就不会有什么关系,没有必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后去注意休息比较好。

Q:艾灸有什么注意事项?

你好,艾灸注意事项,艾灸前1、因为艾灸时不能吹到风,艾灸前请关小门窗,房间内不可以通风。夏天也是,不可通风不可开空调。2、饭后不可以马上艾灸,饭后1小时后才可以灸,因为过饱不可以艾灸。艾灸中1、艾灸时不可以过饱或过饥,心情大悲大喜大怒也不可以艾灸,要保持心情平静舒缓。2、艾灸中必须多喝温开水,便于排毒,水温可以稍微高点。不可以喝冷开水,夏天也是。3、艾灸中如果皮肤表面出现水气,是体内湿气排出。艾灸后1、艾灸完半小时内,不可以用冷水洗手洗脸。艾灸完毕,全身毛细孔打开,易受寒凉。2、艾灸后不可马上洗澡。道理同上。一般情况下,我都是洗好澡后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开几小时后再洗澡。3、艾灸完,如果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济,属正常现象。此时身体在进行休整,可稍事休息,不必劳累。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