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格纳肉芽肿该病男性略多于女性,从儿童到老年人均可发病,最近报道的年龄范围在5 - 91岁之间发病,但中年人多发,40~50岁是本病的高发年龄,平均年龄为41岁。各种人种均可发病,根据美国Gary S。 Hoffma的研究,GPA的发病率为每30000-50000人中有一人发病,其中97%的患者是高加索人,2%为黑人,1%为其他种族。我国发病情况尚无统计资料。未经治疗的GPA病死率可高达90%以上,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GPA的预后明显改善。该病的病因是什么呢?
发病因素
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目前认为ANCA,尤其是抗蛋白酶3(Proteinase-3,PR3)抗体可能参与了WG的发生,提示WG的发生与体液免疫有关。有关ANCA的致病机制目前较为普遍认可的是“ANCA-FcγR理论”,即在前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8和IL-1的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大量的粘附分子ICAM-1和ELAM-1,多形核白细胞(PMN)表达相应的配体,如淋巴细胞相关抗原-1(Lymphocytefunction-associatedantigen-1,LFA-1)等,使PMN粘附于血管内皮。同时PMN内的PR-3从胞质内的嗜苯胺蓝颗粒转移到细胞表面并与ANCA结合,ANCA的Fc段与PMN表面的FcγRⅡα结合而发生交联,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进一步激活PMN,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
2、抗内皮细胞抗体(anti-endothelialcellanti-body,AE-CA)AECA滴度的消长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并可籍此将疾病本身的活动(AECA滴度升高)与并发的感染、肾功能不全等情况(AECA滴度不升高)相区别。AECA的病理机制可能主要是通过免疫介导机制导致血管炎症,而不是直接针对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AECA还可以上调粘附分子E-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l(VCAM-1)的表达,使白细胞聚集和粘附于血管内皮,引起局部的血管炎症。
3、T细胞和细胞因子 除体液免疫外,细胞免疫也参与WG的发病。
T细胞表型及生物学功能的特异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WG外周T细胞的增生明显,主要为带有独特TCRⅤα和β基因的淋巴T细胞扩增,这可能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蛋白作为超抗原的刺激有关。
发病机制
目前有相当多的证据支持韦格纳肉芽肿病是一个自身免疫性疾病,ANCA可能参与了血管的激活和损伤,如WG与抗PR3的自身抗体有强的特异关系,抗体效价与临床疾病活动性相关,并可预示复发,疾病对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但也有不支持的依据,尽管在大部分WG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抗PR3的特异抗体,但仍有少部分病人ANCA阴性,其次,在受累组织中,既没有发现自身抗体,也没有自身反应性T细胞,没有发现抗PR3的免疫复合物,因此,提示即使ANCA在WG的致病中有一定作用,也不是最基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