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腔静脉综合征又称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由于上腔静脉或其周围的病变引起静脉阻塞,致使上腔静脉血流受阻,导致上肢及面部静脉曲张、水肿及青紫的一种综合征。 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的原因多数为纵隔肿瘤或肺门的肿瘤及纵隔炎症,少数是由于上腔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本综合征病因病因很多,但以支气管肺癌最常见,其次为慢性纤维性纵隔炎。
病因
1、梅毒性主动脉炎的并发症。在抗生素应用以前梅毒性主动脉炎和结核是SVCS最常见的病因。
2、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癌症已成为SVCS的主要病因,占85%~97%,其中支气管肿瘤发病率占67%~82%。
3、值得注意的是小细胞肺癌虽然仅占肺癌的20%,但在所有SVCS患者中,小细胞癌却占约65%。
4、其原发肿瘤根据发病率依次为乳腺癌、干细胞恶性肿瘤和胃肠道肿瘤,面肉瘤、移行细胞肿瘤和黑色素瘤则少见。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上腔其解剖位置和生理构造的特点,很容易受到压迫、牵拉和阻塞。它位于中纵隔右缘,管壁薄,压力低,而其周围为若干相对较硬的组织如胸骨、气管、肺动脉、右主支气管及淋巴结,因此容易发生阻塞。肿瘤、炎症或增大的淋巴结外压可引起上腔静脉阻塞。此外,肿瘤直接侵犯或血栓也可引起上腔静脉阻塞。
一般来说,SVCS的严重程度与侧支循环有关。因此,如果上腔静脉在奇静脉上方阻塞,血液可由胸壁静脉汇入胸静脉和髂静脉,再经下腔静脉流入心脏。头颅部血管也可经椎静脉丛流入心脏。如果上腔静脉阻塞发生在奇静脉和心脏之间,血液只能经下腔静脉回流到心脏。
展开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