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恐惧症,又名广场恐怖症、恐旷症、旷野恐惧、陌生环境恐惧,是恐惧症的一种。多起病于25岁左右,35岁左右是另一发病高峰,女性多于男性。特指在公共场合或者开阔的地方停留时的极端恐惧,因为要逃离这种地方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会令人感到尴尬的。
广场恐惧症原意是指患者怕到公共场所或到人多拥挤的地方。患者最怕去开会或去商场购物,也不敢到空旷的场所,如运动场、广场,即便是乘公共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也非常害怕、紧张。因为患者担心在这些场所出现恐惧感,得不到帮助,无法逃避,因而回避这些环境,甚至根本不敢出门,焦虑和回避行为的程度可有很大差异。恐惧发作时还常伴有抑郁、强迫、社交焦虑、人格解体等症状,若不有效治疗,症状虽可波动,但一般会转入慢性。
广场恐惧症的形成
早年家庭背景和孩子—父母关系
多数广场恐怖症患者的家族关系紧密而稳定(Roth 1959,Marks Gelder 1965)。然而有一些家族关系虽结合较好,但在内部小范围内却充满着冲突和不稳定。在一项对广场恐怖症样本的国家调查中发现,37%的患者存在母亲对其过度保护现象;女性显著多于男性。43%的患者母亲存在过度焦虑,11%不喜欢孩子;40%的患者父亲是严肃的,1/3的患者父亲不易亲近。
后期成长史
考试前或其它严酷考验所致严重的预期性焦虑往往明显影响恐惧症患者。回顾性的调查显示,部分有天才的年青人,出现意料之外的考试失败可成为日后患恐惧症的可能原因。有一项重要的发现是90例惊恐障碍患者有56例患有广场恐惧症,并在他们十几岁时即患有社交恐惧神经症。患者不能参与社会活动,参加时会出现焦虑,心动过速,出汗,震颤,不安,可观察到他们有行为异常,多数患者在早期阶段放弃参加聚会。几乎所有的女性患者均出现这类回避行为,6-9年后,在她们为其症状寻求帮助时还未结婚,她们在成长过程的关键阶段不能抓住机会去接触和发展更亲密的人际关系。然而,大多数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治疗反应较好,如果她们寻求帮助可能会改变她们的生活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