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原则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并去除病因。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鼓膜穿孔前给予2%酚甘油滴耳,可消炎止痛。中医认为本病初起多属肝胆风热,治宜疏风清热。有条件时应行鼓室导抗测量检查。接下来会详细讲述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西医治疗法】
原则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并去除病因。
1、全身治疗
(1)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务求彻底治愈。一般可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如安美汀375-750mg/次,每天3次口服;或头孢呋辛片剂,250-500mg/ 次。每天2次口服;或希刻劳250-500mg/次,每天2次口服;或泛捷复250~500mg/次,每6小时一次口服;或青霉素400万U,静脉滴注,每天2次;或先锋霉素V3.0g静脉滴注,每天2次;或特复方替卡西林3.2g静脉滴注,每6~8小时一次;或头孢呋辛1.5g静脉滴注,每天2次等,鼓膜穿孔后取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参照其结果改用适当的抗生素。其他治疗包括注意适当休息、多饮水,对症给予解热镇痛。
(2)1%麻黄碱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碱液、氯霉素麻黄碱液滴鼻,减轻咽鼓管咽口肿胀,以利恢复咽鼓管功能。
2、局部治疗
(1)鼓膜穿孔前给予2%酚甘油滴耳,可消炎止痛,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因该药遏脓液后释放苯酚,可腐蚀黏膜及鼓膜。如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明显膨出,一般治疗后无明显减轻;或穿孔太小,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但无立即行乳突手术时,应在无菌操作下行鼓膜切开术,以利通畅引流。
(2)鼓膜穿孔后
1)先以3%双氧水尽量彻底清洗并拭净外耳道脓液或用吸引器将脓液吸净(注意吸引器负压不可过大)。
2)局部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如0.25%-1%氯霉素液,0.3%氧氟沙星滴耳液,复方利福平液等,不主张采用粉剂,以免与脓液结块,影响引流。
3)脓液减少、炎症逐渐消退时,可用甘油或酒精制剂滴耳:如3%绷酸甘油,3%绷酸酒精,5%氯霉素甘油等。
4)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多可自行愈合。穿孔长期不愈者,可作鼓膜修补术。
(3)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4)鼓膜切开药物治疗
不能有效控制炎症,全身症状及耳痛重,鼓膜膨隆明显者,则应行鼓膜切开,以利排脓。
(5)乳突单纯凿开术
自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需行乳突手术者已极少见,但并发融合性乳突炎或有并发症发生趋势或已发生者,应尽早行乳突凿开术,清除乳突病变气房,尽量不干扰听骨链,以保存听力。
(6)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初起多属肝胆风热,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可用银翘散合五昧消毒饮加减;化脓期症状较重,多属肝胆火热,治宜清泻肝胆,解毒排脓,可用龙胆泻肝汤加赤芍、丹皮、皂角刺;恢复期余邪未清,治宜清热利湿,扶正祛邪,可用四妙散酌加黄芪、银花、甘草。
注意:对于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愈的同时恢复咽鼓管的功能。有条件时应行鼓室导抗测量检查,根据鼓室功能曲线了解咽鼓管功能情况。
【中医治疗法】
一、辨证选方
1、风热上壅
冶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蔓荆子散(《兰室秘藏》)加减。蔓荆子10g,生地12g,赤芍10g,菊花10g,桑白皮10g,木通10g,前胡10g,赤茯苓10g,薄荷8g,银花10g,甘草6g,发热风寒者,加荆芥、防风;口苦咽干、脉浮弦者,加黄芩、夏枯草。
2、肝胆火热
治法:清肝泻火,解毒排脓。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栀子10g,龙胆草10g,生地15g,车前子8g,泽泻10g,木通10g,当归10g,黄芩10g,柴胡10g,甘草6g。大便秘结者加酒制大黄、玄明粉;耳内痛甚者,加赤芍、丹皮、乳香、没药;鼓膜穿孔过小,脓液引流不畅者,加皂角刺、穿山甲;脓液量多者,加桔梗、白芷。
二、其他疗法
(一)清洁法本法为其他耳局部外治用药的基础。
对鼓膜已穿孔溃脓者,可用3%双氧水或淡白醋(白醋、冷开水各半和匀)洗净耳内脓液,以保持通畅引流及开展其他治疗。
(二)滴耳法
1、初起未穿孔时,可用紫金锭磨醋滴耳或虎耳草汁滴耳止痛。
2、紫草油:紫草3g,芝麻油40g。将紫草原药入油内置火上炸至佃变紫色,滤取油液,每次滴3~4滴,每日2~3次。
3、轻粉滴耳液:轻粉1g置乳钵中研细,取羧甲基纤维素钠1g溶于蒸馏水100ml中后加入乳钵中,混研匀。滴耳,每日2次,每次2~3滴。
4、冰片菜籽油:冰片:菜籽油为1:10,浸泡一周,装瓶备用。洗净耳道后每次滴3滴。每日3次。
5、紫参滴耳油:紫草、苦参各50g置入香油500ml中浸泡24小时后,加热炸至药枯呈黑黄色,过滤后加冰片6g,枯矾3g,搅匀备用。每次滴1~2滴,每日1次。
6、香椿皮滴耳油:香椿皮60g,置瓦上焙成炭,研极细末,浸香油中。取药油滴耳,每次2~3滴。每日5~6次。
7、仙掌公英液:鲜仙人掌(去皮)、鲜蒲公英各等份,洗净后捣烂取汁滴耳,每次2~4滴,每日2~3次。
(三)吹药法本法对芽孔过小者不宜用。
1、氯冰散:氯霉素粉10g,冰片1g,混研匀,吹耳,每日1~2次。
2、冰麝散:冰片2.5g、麝香0.5g、樟丹10g、龙骨15g,黄连10g,牡蛎10g,共研极细粉末,吹耳。
3、龙矾散:煅龙骨、枯矾各等量,研粉过120目筛。清洁外耳道后吹入耳内,每日1次。
4、耳炎散:明矾159入带胆汁的鲜猪胆内,风干后取出明矾,加冰片1g研细末,吹入耳内。
5、蛇甲散:蛇蜕、穿山甲各10g,煅成炭后加入枯矾2g,研细粉吹耳,早晚各1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
其方案为以下几种:
1、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活血化瘀,散热止痛,消肿收敛:全身或局部应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中医辩证论治,
(1)风热侵袭型用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2g,荆芥12g,薄荷6g,野菊花15g、桔梗9g、蒲公英15g,地丁15g,牛蒡子12g,甘草6g。方中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野菊花清热解毒;牛蒡子疏风清热祛痰;荆芥、薄荷清热解表;洁梗排脓,引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具有疏风情热、解毒排脓之功效。
(2)肝胆湿热型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9g,山栀子9g、黄芩9g、柴胡9g、泽泻9g、车前子15g、木通9g、当归12g、生地12g、苍耳子9g、辛荑9g、白芷15g、皂角刺12g、甘草6g。方中用龙胆草、山栀子、黄芩清肝胆湿热;柴胡疏肝解郁;泽泻、车前子、木通、白芷、皂角刺清利湿热排脓;当归、生养血活血;苍耳子、辛夷除湿祛风通窍;甘草调和诸药。
(3)或用泻脓方:香附、生地、白芍、地骨皮、甘草、柴胡、白芷、黄芪、龙胆草;外治用黄连素滴耳液。
2、激光配合外用中药治疗:用低功率CO2激光散焦照射局部病灶对机体组织内可引起热化学反应,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快,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和代谢产物的吸收。同时外用中药以舒络活血化瘀,消肿收敛,散热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