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系指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主要见于早产儿,为早产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病情严重者,3天内会死亡,因此不管是医院或者家属,对于患有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婴儿均应积极处理治疗,力争度过3天就存活有望,有恢复的可能。
应采取综合急救措施使患儿度过极期,带新生儿能产生足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时,病情可望恢复。治疗的重点是:①纠正缺氧;②表面活性物质疗法;③其他对症和支持治疗。
1、注意保暖,保证体温在36~37℃,暖箱相对湿度50%左右。用监护仪监测体温、呼吸、心率,经皮测PO2、PCO2和pH。
2、应进行血氧和生命体征监测,使PaO2维持在6.7~9.8kPa(50~70mmHg)、SaO2维持在87%~95%之间,过高可导致早产儿氧中毒,引起视网膜病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3、尽早使用鼻塞维持气道正压呼吸(CPAP),压力以5~10cmH2O(0.49~0.98kPa)为宜,如压力过高可影响排出,发生肺气压伤和心博储量降低。
4、尽早应用表面活性物质制剂,天然制剂疗效优于人工合成制剂,常用PS制剂。每次剂量为60~200mg/kg,经气管内给药,可用 2-4次。
5、严重缺氧出现抽搐时,用20%甘露醇5ml/(kg•次),静脉注射。
6、呼吸衰竭时,及时用山梗菜硷或可拉明。
7、在使用呼吸机时或治疗后恢复期,由于肺小动脉痉挛解除,肺动脉压力降低至低于主动脉压力,可出现由左向右分流,分流量大时可导致心衰及肺水肿,尤其是在体重<1500g者。可用消炎痛静滴以关闭动脉导管:出生体重kg,>7天者则0.2mg/kg,12及36小时后再各用1次;本药口服效果差,如经心导管直接滴入动脉导管口,则疗效更佳。用药无效时应考虑手术结扎。
8、经常清除咽部粘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9、每日静脉补液40-80ml/kg。热量应充足,危重期应由静脉补充热量;病情好转后由消化道喂养。
注意:防治并发症
1、气漏:
气漏多由于机械通气时吸气峰压或平均气道压(MAP)过高所致。由于肺泡壁受损,气体溢至肺间质,引起间质性肺气肿,可进而发展为纵隔气肿或气胸。气漏发生后呼吸困难明显加重,且不能以肺透本身或其他原因如肺部感染等来解释,胸部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自从加强呼吸管理,注意调控呼吸机参数以及使用PS替代疗法后,本病已明显减少。
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
属慢性肺部疾病,与正压人工通气所致气压伤、高浓度持续给氧、肺发育不成熟等因素密切相关。早产儿胎龄越小,吸氧时间越长,发病率越高。一般认为生后1周内接受机械通气,其后需给氧28天以上,胸片持续见肺部广泛阴影,即已发生本病。临床表现为慢性持续性或进行性呼吸功能不全,低氧、二氧化碳潴留及对氧和呼吸机的依赖。肺部X线征主要为密度增高、支气管充气影,随病情发展出现肺过度扩张、透亮区伴条索状肺不张。本病无特殊治疗,应强调综合疗法,包括加强呼吸和循环管理,适当使用β2受体兴奋剂如沙丁胺醇。皮质激素可改善肺功能,减轻呼吸道水肿并延缓肺实质病变,有助于撤离呼吸机。防治感染、适当利尿及控制入液总量亦很重要,后期可辅以物理治疗。
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
又称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一种增生性眼底病,多发生于接受机械通气和氧疗的早产儿。肺透患者接受氧疗时间长,罹患此症者甚多,是早产儿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对此症无特殊疗法,仅强调控制病情发展、使用扩瞳药和局部应用激素等,疗效均不能肯定。近年来国外及国内一些设备先进的医院已开展用冷冻或激光技术治疗ROP,早产儿在生后2-3周开始定期检查眼底,如发现毛细血管增生并达到一定范围,即采用冷冻或激光手术,封闭网膜边缘的新生血管或切割玻璃体,可有效阻止病情进展,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