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束支传导阻滞简称束支阻滞,该病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等患者。其治疗重点主要在于病因治疗。
病因与发病机制
产生机制为左束支不应期病理性延长,室上性激动抵达希氏束后,左束支出现传导延迟或传导中断,右束支于室间隔右侧先除极,心脏除极程序发生改变。因而QRS波形态发生变化,当左束支激动迟于右束支0.025~0.04 s时,产生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当左束支传导延迟在0.04~0.06 s以上时,产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治疗方法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通常不产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主要健康搜索是针对病因治疗。单纯左束支阻滞,特别是于急性心肌梗死前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者的病死率高。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病死率与并发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者相似,但均低于合并双侧束支阻滞。左束支阻滞的预后是与基础心脏病密切相关的已有者,应严密观察。一般不需要预防性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交替出现的右束支阻滞与左束支阻滞,是危险的不稳定型束支传导障碍,这类患者约60%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间歇性心室停搏预后不良病死率高。应安装心脏起搏器治疗。
有人主张在下列情况下应考虑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①左束支传导阻滞伴有心力衰竭、心绞痛、晕厥等症状时;②左束支阻滞合并间歇性右束支阻滞;③左束支阻滞因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而需要应用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及大剂量利多卡因时,因为这些药物可使束支系统传导减慢。
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时交替出现的左束支阻滞和右束支阻滞或同时并发房室传导阻滞者的病死率高。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病死率与并发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者相似,但均低于合并双侧束支阻滞。一组报告6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死亡19例,占30.96%。其中17例在住院期间死亡,其后在随访中又有2例死亡。19例死亡病例中,存活年限最长者为8年,最短者在住院当天死亡。在死亡病因中,冠心病居首位,其次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肺心病。在死亡病例中,并发心力衰竭者占73.6%,并发心脏扩大者占78.9%,并发心律失常者占57.8%,其中27.3%分别死于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及心脏骤停,并发心肌梗死者占26.3%,其中80%为急性心肌梗死,均在入院近期死亡。所以凡并发症多或并发症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上,尤其并发“恶性”心律失常者,预后恶劣。左束支阻滞的预后是与基础心脏病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