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用于生活和其他人联系的工具就是手机,可是现在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出现了手机幻听症,那么什么是手机幻听症,手机幻听症的危害是什么呢,希望下面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明没有电话,可耳朵里经常听见自己手机响,类似的情况正困扰着许多白领,这样的病人已占心理科门诊的近三成。专家表示,这种“幻听”往往是由于工作压力造成的,偶尔出现并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但如果这样的情况频繁出现就要小心“强迫症”。
手机依赖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多与职业有关,如广告员、业务员、营销、商务等频繁使用通讯工具的从业人员,长期在信息的“风口浪尖”上过活的人,往往铃声一响就立即投入工作。手机可以24小时待机,但人哪能撑得住。长期害怕错过重要信息、丢掉重要客户,心里期待着电话可能带来的信息。这些强烈的心理暗示会诱发人们的“手机依赖”,没有手机在身边,就有人间蒸发的恐惧,时间长了就会演变成幻听症状。
之所以产生这种依赖与现代人工作压力大也是分不开的,越是工作出色的人做事越追求完美,甚至苛求细节,也就更容易产生依赖。
轻微的手机幻听现象,时间短,频次低,可以被认作手机疲劳综合征,一般不影响健康。人有压力、有焦虑是正常的,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去解压。
对于大多数轻度“手机幻听”的人而言,可以在应对上做一些适当的调节,根据自己的个性改变工作性质;或者调整工作、生活节奏,使自己得到放松;或者尝试通过经常更换手机铃声,采用一些相对舒缓和轻松的乐曲,以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起到心理减压的作用;甚至还要寻找适当的一天将手机彻底关闭,充分获取轻松的自我空间。但如果出现持续、严重的“幻听”,则属于精神疾病的症状之一,应主动求医,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
如何预防
预防强迫性格缺陷对防治强迫症具有重要意义。有关专家列出以下几点,首先,不要过分在乎自我形象,不要过于追求完美。不要老是问自己我做得好吗、这样做行不行、别人会怎么看我等问题。
其次,学会顺其自然。强迫症的另一特点是喜欢琢磨,一个芝麻大的事情往往会想出天大的事来。因此在思考问题时,要学会接纳他人、不要钻牛角尖、学会适应环境而不要刻意改变环境。
第三,学会享受过程,不过分看重结果。为所当为,做事情要抱着一种欣赏、感受、体验快乐的心情和热情重视过程、不要过分重视结果。
第四,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所患疾病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对现实状况有正确客观的判断。丢掉精神包袱从减轻不安全感,学习合理的应激处理方法,增强自信,以减轻其不确定感。不好高骛远,不过分追求精益求精,以减轻其不完美感。
第五,家人、朋友对患者既不姑息迁就,也不桥枉过正,鼓励患者积极从事有益的文体活动,使其逐渐从强迫的境地中解脱出来。
第六,自我调节不能解决问题时,要请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实施心理治疗,如: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等。系统脱敏疗法可逐渐减少患者重复行为的次数和时间。
心理帖士
“手机幻听”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现象,还没有被正式确认为一种心理疾病,但是其“兴起”仍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丢掉手机”作为一种提议,已经摆上了日程。“当年没有手机联络,大家也没有‘人间蒸发’的恐惧,现在过度使用手机带来人的‘异化’,手机幻听简直是一种灾难。”专家表示。
不过,心理咨询师表示,“手机幻听”多是偶然出现,时间短、程度轻,所以一般并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人有压力、有焦虑是正常的,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去解压和识别疾病。只有当出现持续的、与现实相距过远的幻觉,那才是疾病的表现。因此,丢掉手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最重要的是对待手机有一个合理的使用范围。
轻微的“手机幻听”现象可以被认作手机铃声“疲劳综合征”。最简单的应对方法就是,通过经常更换手机铃声,并采用一些相对舒缓和轻松的乐曲作为手机铃声,以便转移注意力,起到心理减压的效果。
真正严重的“幻听”属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之一,故如果“手机幻听”的出现频率过高,建议应主动求医,进行心理治疗。人不是机器,不可能一年365天都24小时待机,因此,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天待机时间可以实行8小时“工作制”。上班随行,下班停用,或者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