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办,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医院分会、广东省医师协会骨科分会、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预防保健科承办的《骨质疏松,关爱职工大型公益活动》于2013年7月29日下午在广州华侨医院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特邀到广东省骨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疾病研究所所长、骨科主任査振刚教授讲授骨质疏松的防治知识。
广东省骨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骨科主任査振刚教授
50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的人数达6944万
2006年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提到50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的人数为6944万,骨量减少的人数为2.1亿,随着人口不断老龄化。研究发现在女性患者中乳腺癌、中风和发作性心脏病三种疾病年发生病例数加起来还不如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年患者例数多。查振刚教授提到对于50岁以上女性,髋部骨折的死亡率与乳腺癌相同,与其他妇科肿瘤的2-15倍。因此骨质疏松症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高不代表骨强度高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代谢性骨病,以骨强度降低至使机体罹患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查振刚教授提到骨强度=骨质量+骨密度,而骨密度指的是骨骼中的矿物密度,主要是钙含量,它代表了人体内的骨量及骨硬度。骨质量则包含骨骼的各种材质组合构成及形态结构。
但是骨密度高不代表骨强度高,例如大理石骨病(骨硬化)患者的骨密度很高骨骼也很硬,但骨质量差骨骼易碎容易骨折,所以骨强度由骨密度和骨质量综合决定。查振刚教授很生动的打一个简单的比方,衡量骨强度就像检查房子是否盖牢固,骨密度就像盖房用的砖块,而骨质量就像盖房用的钢筋、水泥等其他材料以及采用所有材料搭造的结构工艺,光有好的材料随意搭建也不能盖出牢固的房子。
在骨量(骨密度)一定的情况下,不同骨质量的骨骼承重能力是不同的。就像座纸桥,尽管纸质本身并没有很大的承载力,但通过有规律的构建形成合理的结构就可以承载上百倍于其重量的重量。我们人类的骨骼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了骨矿物质,骨胶原等材料,通过组合形成规则的结构就能够抗击强大的外力而不会骨折。
骨质疏松症是如何形成的?
“立新”的速度跟不上“破旧”的速度
查振刚教授提到首先我们要来了解人体正常的骨骼是怎样的。和身体的其他组织一样,我们的骨骼也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骨组织中进行代谢更新的地方称作骨重建单位,这里破骨细胞附着在骨小梁上,分泌酸性物质把它附着点下的骨组织溶解、吸收、形成一个凹陷,然后再由成骨细胞分泌出许多骨基质来填充这个凹陷,最后则是矿化,完成一次骨重建。一个破骨细胞的“破旧”成果需要数十个成骨细胞的“立新”工作来填补,就好比房子的砖块被挖走了一块,就要用质量相同的砖块填补上,否则,房屋的砖块越来越少,或是质量越来越差,房屋就有倒塌的危险。
当“立新”的速度跟不上“破旧”的速度,就形成了骨质疏松症。而骨质疏松症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患者是由于“破旧”的速度过快导致骨质疏松症,另一类患者则是因为“立新”的速度过慢所导致的。
骨质疏松症的高致残率、致死率
20%一年之内死亡,30%永久致残,40%无法独立行走
骨质疏松症患者很可能在没有明显暴力外伤的情况下发生骨折,这就是所谓的脆性骨折。有些情况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因较剧烈的咳嗽,或是乘车时路途中的颠簸而出现脊柱压缩性骨折。脆性骨折常见于脊椎、髋部、手臂等部位。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很可能再次发生骨折。很多老年人因某些部位的骨折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因骨折后长期卧床而导致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道感染、褥疮、血栓、肾衰、慢性衰竭等。查振刚教授提到脆性骨折20%一年之内死亡,30%永久致残,40%无法独立行走,80%日常生活中至少丧失一项独立活动能力。骨折后可能导致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永久致残,死亡等等。
骨质疏松症一分钟自我测试
(1)您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会伤到自己的骨骼?
(2)您的父母有没有过轻微碰撞或跌倒就发生髋部骨折的情况?
(3)您经常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可的松、强的松”等激素类药品吗?
(4)您身高是否比年轻时降低了(超过3cm)?
(5)您经常大量饮酒吗?
(6)您每天吸烟超过20支吗?
(7)您经常患腹泻吗?(由于消化道疾病或者肠炎而引起)
(8)女士回答:您是否在45岁之前就绝经了?
(9)女士回答:您是否曾经有过连续12个月以上没有月经(除了怀孕期间)?
(10)男士回答:您是否患有阳萎或者缺乏性欲这些症状?
查振刚教授指出如果您有任何一条问题的答案为“是”,就表明有患上骨质疏松的危险,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在最后,查振刚教授特别提醒白种人和黄种人比较容易患骨质疏松症,老年人,过度饮酒,吸烟,饮食不健康,日照不足,运动时间过少,体重过轻,绝境妇女都容易患有骨质疏松症,另外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人也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
本文医学指导专家:查振刚教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育部人工器官及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暨南大学骨科疾病研究所所长、骨科主任(兼关节外科主任)、博士研究生生导师、骨科学科带头人。
从医30载,是国内最早开展膝关节镜微创治疗关节疾病的专家之一,在骨关节疾病的诊治、人工关节置换等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对骨关节炎的病因与序贯治疗系列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开展同期双侧人工髋或膝关节置换术,严重畸形关节重建术,复杂畸形的髋膝关节置换术、人工肩、肘关节置换术等,其中在广东省内最先开展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人工关节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优良的临床疗效,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1篇),赢得了国内外骨科同仁的一致认可。曾多次出国参加国际骨科新技术学术研讨会,与美国加州海港医院、美国普渡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澳大利亚布里斯班骨科中心等机构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近年每年举办一届全国人工关节新技术学习班,推广人工关节新技术、新理念。
现任中华医学会关节外科学组全国委员、中国髋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骨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骨科医师协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关节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骨关节损伤修复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人体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亚太地区人工关节学会委员、广东省医疗卫生专家库成员,并担任《中华现代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实用医学杂志》常委、《中华创伤外科杂志》特约编委、《中国骨与关节损伤》理事、《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编委、《中山大学学报》编委、《临床骨科杂志》编委。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