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胸痛并非都是心梗
心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包括心脏疾病和大血管疾病两类。其中,心脏疾病为大家所熟悉,但人们对大血管疾病的了解还比较少。大血管通常是指人心脏的血管,即主动脉、肺动脉和腔静脉。这些血管主要起运输作用,人体所有组织器官的血管供应都来源与它。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血管疾病主要是指发生在主动脉和肺动脉的疾病,如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肺动脉栓塞等。这类疾病的发病率高、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往往比较严重,病死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对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在急诊室里,我们经常会遇到因为突发胸痛前来就诊的病人。患者疼痛剧烈、满头大汗、虚脱,甚至休克,临床表现凶险,但症状却缺乏特异性,给诊断带来了很大困难。过去,在没有影像学检查的情况下,这类患者大多数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但其中仍有部分患者即便是已经迅速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方案,但效果却不明显,最终导致死亡。其实,导致急性剧烈胸痛的病因比较复杂,除了最常见的急性心肌梗死外,还有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栓塞。这三种疾病共同的症状就是急性胸痛。虽然临床表现相似,但治疗方法却有很大区别,一旦误诊就会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其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胸痛患者可“三联检查”
影像学检查中超声、CT和磁共振均可用于大血管疾病的检查。超声检查经常会受到肋骨、肺组织内气体的影响,导致图像质量不佳。磁共振往往检查时间较长,急重症者难以耐受。这些都导致了其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外,超声和磁核共振很难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微小破口、肺动脉末梢分支内的细小栓子,而这些细节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往往具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在血管成像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相对于超声、磁共振的血管成像,其检查时间短、受干扰因素少、图像质量稳定,但是在过去由于受到CT探测器覆盖和转速的限制,CT在外周大血管的检查中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技术的进步,256层高等端螺旋CT问世,扫描速度进一步加快,在血管成像方面优势更明显,很多新技术也应运而生。
针对上述急性胸痛患者开展的“胸痛三联检查”,通过一次扫描,就可以完成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检查,大大缩短了检查时间,也减少了造影剂的用量,尤其适用于急重症患者。另外,256层螺旋CT针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开展的动态血管成像检查,在一次心电门控大范围薄层扫描后,不仅能对主动脉夹层进行明确诊断,通过图像重建,还可以对其可能合并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狭窄、腹部血管分支的动态受累情况等进行分析、获得主动脉夹层术前评价所需的全部重要信息,可以作为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术前参考。
辐射剂量被严格控制
CT检查在给疾病的诊治带来巨大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射线辐射的问题。CT大血管检查由于扫描层厚薄、扫描范围大、部分需要获得动态图像,故其射线剂量要高于其他检查。因CT大范围血管检查必须控制好辐射剂量,为此很多设备生产厂家纷纷拿出了各自的杀手锏改进硬件装置,降低射线剂量,如256层螺旋CT使用了8cm球面探测器和0.27秒转速,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扫描速度和降低辐射量。目前很多新型低剂量迭代平台开始在临床上应用,这是CT降低辐射剂量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根据我们的经验,iDose4这种迭代重建平台在大范围血管扫描时,可降低70%的辐射剂量,同时也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经过上述硬件设备、扫描技术的改进,大大降低了患者检查时所接受的射线辐射剂量,从而使大范围血管CT检查在临床应用上得以推广。(转自《健康报》)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